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人物 查看内容

贵州当代花鸟画大家谭涤非个展侧记:画以养心,淡泊以致远

2015-11-18 23:38| 发布者: cnxqw| 查看: 76268 |原作者: 杨禹璋|来自: 贵阳晚报

摘要: 谭涤非 【人物名片】谭涤非,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生于1935年,祖籍湖南长沙,成长于贵州贵阳。自幼习画,自学成才,在花鸟画上造诣最高。其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集》、《二十一世纪名 ...

谭涤非

谭涤非

【人物名片】谭涤非,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生于1935年,祖籍湖南长沙,成长于贵州贵阳。自幼习画,自学成才,在花鸟画上造诣最高。其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集》、《二十一世纪名家翰墨》、《艺术中国名家》、《荣宝斋画谱》等,并有《谭涤非画集》、《谭涤非花鸟画欣赏》等个人画册出版。

谭涤非与《四喜图》

谭涤非与《四喜图》

11月17日至23日,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当代花鸟画大家谭涤非先生个人画展在贵阳美术馆举行。

展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美协、贵阳市文联主办,贵阳美术馆、贵阳市美协承办,为谭涤非在贵阳的首个个展。130余幅写意花鸟与水粉风景、跨越35个春秋的画作,从菜园子里的萝卜芋头到山水之间的松柏,从家养的公鸡到翱翔天际的苍鹰,从温顺的家猫到信步林间的老虎,从贴近生活的“四只喜鹊”到意境深邃的“涧底青松不染尘”……耄耋之年的谭涤非,画笔下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田园景致、农家寨子,无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趣味;同时,他又借景借物,吐露坎坷人生的切身感悟,在几尺画纸之外,道出一种恬淡人生、淡泊致远的处世哲学。

“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谭涤非引用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话,诠释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告诫走在艺术道路上的年轻人,不轻言放弃而后能见大智慧。

 

谭涤非画忠义之犬

谭涤非画忠义之犬

【现场“速写”】

位于贵阳美术馆三楼的展厅内,三五个人围着一幅画,或用手机、平板电脑存照,或静思默品,意欲参透画家的心思。

“我曾走进浙江中国美术学院门口的一家小店铺,店主只卖谭涤非的画。为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等大画家出过画册的‘荣宝斋画谱’,也青睐谭涤非的花鸟画。谭老先生的写意花鸟画,自成一格,国内一流。”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说。

芋头里的人生感悟

“我偏爱画农作物,不喜欢牡丹、玫瑰。我画白菜、芋头、蘑菇、丝瓜、苦瓜,这些东西里面透着‘雅’,有意境。”站在《蔬香图》一画前,谭老一字一句为我们讲解这幅画。

画中,“横躺”着一颗白菜,蘑菇洒落了一地,一边还有沾满泥土的芋头。题跋上写着:“余家山居植蔬数畦,以供食用,夏秋瓜熟。闲步园中,忆及前贤清篇秀句。”看菜园景致,吟古人诗篇,谭老称此为陶渊明守拙田园的闲情逸致,自己亦乐在其中。

自得其乐是第一层意思,往深处看,谭老的题跋记录了清代文学家周容的散文《芋老人传》所讲述的故事。“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记恩,做了宰相后,不忘拜访彼时的老翁,请他再做一回芋头。尝了一口,书生却发现芋头并不好吃。这时,老翁对他说,并不是芋头的味道变了,而是你的身份和地位变了:人不能因为眼前环境的变化而忘记过去。”谭老说,韩信怀德报漂母、相国不忘一芋恩,可以说他们是知恩图报的义气之士。

反观自身,谭老得出“真情长留箪食瓢饮间”、“俭以养廉,淡以明志”的人生感悟。本土作家涂万作的评语最为恰当:“先生的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美学思想,他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理解,以独特的视觉,诉诸丹青,我与景与物浑然一体。”

谭老的画作中,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不胜枚举。先生晚年嗜饮茶,常以茶会友,悠悠茗香中,道尽人生况味。他作《清茗悠韵图》,画中布置石山梅花、水仙兰草、紫砂玉杯,还有一把老铁壶。“茶佛一味,禅茶一味,以茶道悟人生。”品茶即是品人生,谭老先生借水仙、梅花等高洁之物,道出自己不落凡俗、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境界。

《眈》

《眈》

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文人气质

不论是花草石木、蔬果藤蔓,还是飞禽走兽、苍松劲柏,谭涤非的画中,总有一股绕不开的文人气质。贵州民族大学文化传播系教授顾朴光点评:“他的画不燥不火、不华不浮,没有一丝俗气,倒是有很重的文人气。”

《百合》一画中,谭涤非题道:“绘画怡养性情,涤烦襟,释燥心,去欲念,而迎静气,乃臻佳构。”省书协副主席马宏明评此画此语“清淡空灵,不失士人画风韵”。他还说,谭涤非是纯粹的文人画家,“在为花鸟传神、写意之际,其时是写出其文人格调,写其心境、神思,写其风骨,写胸中块垒,他的画作无论穷款繁款都传递出如此消息,特别是繁款中的文字读本令人遐思,真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概”。

谭涤非画中的文人气,还体现在他化诗句为笔墨,通过深思熟虑后的构图,来反映诗中的意境。“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我反复咀嚼,试图用绘画去表现诗中的韵味。”画中,一叶扁舟摇曳岸边,酒醉之人已经酣睡,画面无人,只有一只酒壶、两个酒杯,衬托着天边忽隐忽现的残月。诗人无尽的忧思,消散在画家的墨色里,余下淡然、高渺的意境。

“近些年来,渐衷情于泼墨花鸟画,挥毫间,去繁就简。唐诗人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中国画,还是水墨画最能表达出‘堂堂大气’。”他在送给马宏明的一幅画中这样题道:“水墨高洁,去尽尘滓,独存孤迥,无铅华之饰”、“年来作画,去缛丽而求淡泊,淡者天地之元气,五谷之至味也”。

谭老水墨画中的精气神,又与他的淡泊人生相映成趣。无怪乎顾朴光赞道,赏涤非画作,犹如品一杯淡淡的茶。

《耄耋图》

《耄耋图》

能耐天磨者,真铁汉也

观谭涤非老人的画作,大多是令人欢快的。《耄耋图》画一只猫在万花丛中,与两只蝴蝶嬉闹,取“猫”、“蝶”谐音“耄耋”,祝人长寿之意;《龟年》画一只乌龟在下,鲶鱼在上,也是要长寿的;他画的狗,令观众惊呼“萌萌哒”。

“我的画,向阳而生,画的总是大家喜闻乐见、欣欣向上的东西。”谭老自评道。然而,他的经历异常坎坷,22年的时间,挨打、坐牢、批斗、抄家,非常人能够忍受。“白天挨斗,晚上作画。星期六挨斗,星期天我又骑着单车到花溪郊外去写生。”提及往事,谭老只是一笑置之。

如今年过80,身体机能自然也差了些。“我还在病床上时,市文联主席包俊宜前来探望,才敲定了这次办展的事。”谭老不惧病痛,反而说每次病后,画艺又要精进不少。他的身心沉浸在画中,穷困或疾病,都无法击倒他。

“从艺者,要有阅历才有长进。作画也不是一气呵成,要经常思考,过程漫长。一个画家,信手拈来地画叫绘画,冥思苦想之后执笔才是创作。每到创作时,我都要先打好草稿,画了一遍挂到墙上看,自我推敲,不妥之处重画。绘画中有‘九朽一罢’之说,意思是说多次修改,最后才能定稿。”谭老认为,想成才者必先吃苦,他身体力行,日日锤炼,不断超越自己。

“谭涤非老人最是勤奋。每每遇见,他总是背着画架去写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当中,寻找作画的素材。他的写生水彩画,落笔处,体现出专业画水彩的能力。”省美协副主席曹琼德评价道。

“能耐天磨真铁汉,我就是一个铁汉。而苦难是我最好的老师。”谭老用亲身经历,劝诫年轻一代,要受得住默默无闻的境遇、耐得住从艺的寂寞。

观展者用平板电脑摄下谭涤非画作

观展者用平板电脑摄下谭涤非画作

【旁观者说】

拾一点小小的生活趣味

“我从孩提时代就喜欢谭涤非老先生的画。他到了文史馆后,交往渐深,感到先生为人谦和、低调,并热爱文史馆的工作,画品、人品都很好。”省文史馆馆长顾久在逛展的空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说,在先生的画中,可以看到多种流派的汇聚。有中国现代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的颜色生动、形象准确、讲究笔墨,也有清代任伯年的清灵、吴昌硕凝重。

“先生最喜画身边之物。如这一幅芋头小景,生活气息浓郁。从画中,感到先生最是热爱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勾起了对生活的诗意。画中题跋写着‘拾趣’二字,意思正是捡到了一点小小的生活趣味。”赏谭涤非的画作,令顾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先生已年过80,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他本人曾提到,这次画展也许是他最后一次个展。“这里的每一幅画,不光是一张纸,还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努力,我们需带着敬意来欣赏这次画展,从中领悟这位一生坎坷的老画家是如何看待生活的。通过画作,我们认识了一个低调谦和、独立不俗气、恬淡平常的人,这样的人品很值得年轻人学习。”顾久说。

贵州文化老人对后辈有一种寄托和期望

“1994年,谭涤非老师被聘为文史馆馆员,同年,我进入文史馆工作。21年过去了,谭老师从‘年轻’的馆员,成为贵州举足轻重的文化老人。”省文史馆书画艺术研究处处长罗珍琼感慨道。

自到文史馆,罗珍琼与这些贵州文艺界“大咖”接触颇多,并在绘画上有幸得到省文史馆馆员、贵州花鸟画家刘国权先生的指导。谭涤非得知她习画,也时常与她通电话,督促、鼓励后学者。正因此,罗珍琼不敢有一丝松懈。

“今年文史馆出抗战70周年画册,收录了我的画。谭老师得到画册后,还特意打来电话,称赞我的竹子画得好,进步很大。老先生的关心给了我莫大的鼓舞,非言语能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他对晚辈有着一种寄托和期望,推着我们往前走。”罗珍琼说。

她还忆起了已故的“贵州通”陈福桐先生。“有一回,陈老师见我在办公室里练笔,他很高兴。没想到,过了几天竟送来了书和画册,供我学习。老先生知道我在学写古诗,便亲自抄了好诗,命我细细品读。”

在罗珍琼看来,她所认识的贵州文化老人,不仅艺术生涯大放异彩,人品上往往也有“松柏之志”。她说,自去年文史馆书画处成立以来,已先后为年逾八旬的文化老人李慧君、王振中、周树心以及谭涤非举办个展,为贵州文艺界的后辈树起一面旗帜,并力求达到宣传贵州文化的目的。

本报记者 杨禹璋 文/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