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城事热报 查看内容

宝庆竹刻工业大潮下遇寒冬 特殊学校内觅传人

2015-10-8 16:37|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0590 |原作者: 周芝 申民兵|来自: 邵阳新闻在线

摘要: 张宗凡作品《六龙献寿》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周芝 通讯员 申民兵 图 /申兴刚)在旧称为宝庆的邵阳大地,滩头年画就蜚声中外,宝庆竹刻更是被用作朝廷贡品。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 ...

张宗凡作品《六龙献寿》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周芝  通讯员 申民兵 图 /申兴刚)在旧称为宝庆的邵阳大地,滩头年画就蜚声中外,宝庆竹刻更是被用作朝廷贡品。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工业大潮下,批量生产成了主流,手工艺的辉煌日薄西山,在这场“寒冬”里,宝庆竹刻也在极力突围。张宗凡是宝庆竹刻辉煌的笼罩者,也是传统艺术的坚守者。他说,最难的不是面对手工艺的变冷,而是后继无人。他相信,宝庆竹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却担心没有人愿意再走上这条道路。

  工业大潮下遇寒冬

  记者来到市宝庆竹刻研究所,该研究所坐落在市特殊学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宗凡是研究所里的研究者,也是这所特殊学校的老师。

  见到张宗凡时,他正在教这些“特殊”的孩子一笔笔地雕刻。他的办公室清新雅致,周围的架子上都摆满了他的竹刻作品,一进屋便给人阳春白雪的感觉。

  “宝庆竹刻曾经是朝廷进贡的贡品。”说起让他“痴迷”的宝庆竹刻,张宗凡略显自豪。

  以前邵阳这一带竹子资源比较丰富,适合竹刻。后来竹子产业化后,用来做竹胶版,而竹子有5年的生产期,比较难选好竹子用作竹刻了。

  张宗凡说,现在他们都在江西铜鼓一带选择材料,那里竹产业相对发达,阳光充足,上世纪七十年代也曾在那设过原材料点。

  “这个花瓶要卖到1000块左右,其包含了上万个动作。”张宗凡指着台子上的一个花瓶道。他说,但是现在买个塑料的花瓶很便宜,很少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个花瓶。

  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流程较长,没有大型的公司,都是手工作坊,时间成本较高,这种价值的不对称,加上批量生产的廉价,让宝庆竹刻逐渐“受冷”,生存也越来越难。张宗凡说。

  雅俗共享寻方向

  “将这个竹片做成手机壳,应该挺好。”有人提醒道。张宗凡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阳春白雪般的宝庆竹刻走向雅俗共赏,走进日常人的生活。

  “和湘绣一样,宝庆竹刻自古以来是比较雅致的物品,是‘士大夫’用的。”张宗凡说。“我们把玉石雕刻的独特技法薄意浮雕创造性地用在竹刻中,出了不少的好作品。”

  如今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称谓的宝庆竹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无比辉煌,那时候邵阳的竹艺厂有9家,从业人员近千人。邵阳的竹艺出口量也很大,光是一种竹簧雕刻制作的包装盒,就很受外国人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宗凡从衡阳师专美术专业毕业后,从事羽毛画制作,但他对宝庆竹刻情有独钟,白天制作羽毛画,晚上跟着老师傅学竹刻。在他看来,他并不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称号,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是要消失的东西,事实上,宝庆竹刻只要能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一定大有可为,而这可为的关键在于人。

  特殊学校觅传人

  民间文化发展关键在人,需要人才来保护竹刻。“手工艺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完全是凭借感觉,不能纪录下来,只能靠人来传承。”张宗凡说。

  学习竹刻需要绘画、书法基础,要钻研三四年,学习周期长,这就导致愿意学习的人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张宗凡在特殊学校里办起了培训班,一来希望帮助这些孩子们获得一门生存的技能;再则能学出一个是一个,有传人总比没有传人好。

  选择特殊学校的孩子,张宗凡也是有一番苦心。他自己的儿子是脑瘫患者,花了他很多精力,他深知像他这样的家长的苦,希望能培养这些孩子一技之长,解决一个家庭的问题。

  2007年,他开始办班,有十多个师傅来上课,那一届师资学生素质都还可以。“第一届都是肢体残疾或聋哑孩子,效果还可以。”张宗凡说,教竹刻以示范为主,刀法是没有手语的。“聋哑孩子学习,听不到,对自己的手艺会产生换怀疑,心理波动较大。有的孩子年龄到了,需要找对象,找不到对象也有情绪,有的则半途而废了。”作为有着类似境遇的孩子的家长,他的心情很复杂。

  之后又有自闭症患者、智障儿童前来学习,教学比较困难,师生很难配合好。但是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不管难不难教,张宗凡都会努力去教。他说,现代工业冲击较大,带出一个算一个。在他带的20多个孩子中,也有几个学有所成,如今可以靠自己的手艺过好生活。

  每年暑假都有大学生来实习,但都是匆匆来匆匆走,很少能静下心来学。张宗凡以前在企业工作,后来一直做宝庆竹刻。他说,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其实民间大有所为。民间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希望有更多正常的学生来学,来传承。

  “如宝庆竹刻般颇具地域性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念叨的传统文化,从古到今,宝庆竹刻作为朝廷贡品,不能普及是因为很少在培训上下功夫。”张宗凡表示。希望未来能做大众化的竹艺产品,靠利润留住人才,养活人才。

张宗凡作品《国色天香》

张宗凡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宝庆竹刻。申兴刚 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