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旅游 乡村振兴 查看内容

大山深处的美丽蝶变——云南深度贫困地区人社扶贫工作纪实

2020-5-13 01:11|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6568 |来自: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

摘要:      图为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拉马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这里有众多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美丽险奇的怒江大峡谷、“人间天堂”香格里拉、“记忆之城”知子罗古城……走入滇西北的怒江州和 ...

 

  

  图为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拉马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这里有众多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美丽险奇的怒江大峡谷、“人间天堂”香格里拉、“记忆之城”知子罗古城……走入滇西北的怒江州和迪庆州,山河壮美,让人震撼。
  如画的风景背后,却有着人所不知的贫困——
  “有山缺地、有江缺水、有物缺钱、有人缺才”,是怒江和迪庆共同面临的苦恼。受制于多种因素,两地陷入深度贫困,2011年,贫困发生率怒江州高达71.1%,迪庆州则为63.7%。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面对怒江、迪庆这两个脱贫攻坚的“上甘岭”,近些年来,云南人社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发力,突出精准,抓就业、搞培训、聚人才,在沟沟壑壑里,展开了一幅战天斗地的感人图卷。
事不避难,拓宽就业门路
  “原来的金满村在哪儿?”
  “就在那山坡上面。”
  雨后,去往怒江州泸水市金满村,70度左右的斜坡前,两驱的越野车冲了一次,没成。再冲,还是不行。赶紧停下,车里冒出一股刺鼻的焦糊味。
  如果不是双脚踏上这片土地,你很难理解当地父老乡亲对脚下大山、“出路”的爱与恨。
  放眼怒江、迪庆,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山高岭峻,层峦叠嶂。大山里穿行几天,想看天空,仰得脖子疼。
  进出两地,怒江、独龙江、澜沧江、金沙江,崖危水深。路陡弯多,人颠吐了,车牌也掉了,路边摆着好几副等着车主人来寻。
  绵延的山脉和喧腾的江河,塑造了壮丽的风景,也交织着深度的贫困。受制于自然禀赋和历史成因,两地农业产业小散弱,工业化水平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攻克贫中之贫,战胜坚中之坚,担负就业职能的人社部门面临着棘手的挑战。
  不怕山高,就怕腿软。在人社部和云南省人社厅的精心指导下,怒江和迪庆两地人社部门,肩扛使命,用心用情,在大山深处,发起了拓宽就业门路的攻坚战——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会有路”。怒江和迪庆人社部门致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务工性工资收入,开辟脱贫增收的渠道。
  但当地的现实却很“骨感”,翻越理念的大山比自然的大山还难。由于大山阻隔,信息闭塞,很多贫困群众思想保守,语言不通,生怕上当受骗,甚至有人担心“媳妇出去后跟别人跑了怎么办?”
  “尴尬”经常出现。迪庆德钦县人社局副局长达瓦批楚去动员,“村民开始答应得响亮,再去找就不见影了。”2016年,泸水市举行了盛大的外出务工欢送仪式,市委书记、市长均到场见证。“结果汽车快开了,3位村民临时‘反水’,跳窗‘逃跑’了。”泸水市人社局局长徐金彪哭笑不得。
  解非常之难,须用非常之策。为了推动更多群众走出大山,两地不断派发“红包”:给外出务工的群众发交通补助。给务工带头人、农村劳务经纪人给予相应补助。鼓励引导基层干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府推、政策引、市场带、宣传“拱”,能想到的招儿用了个遍。
  两地市场发育滞后,人社干部不得不“大包大揽”。
  迪庆德钦县羊拉乡,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当地人定义羊拉“全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严酷的环境挡不住走出大山的脚步。乡劳务输出服务站工作人员永宗,骑着摩托车,爬雪山、进村庄、访农户,“地毯式”动员,硬是“打捞”出1483人,给送出去务工。
  感觉苦吗?记者问。这个“90后”的姑娘说,早就习惯了把生命的一半交给天上的落石,另一半交给脚下的深渊。她不说自己,却先提了个要求,“我们的村民特别勤劳、善良、老实,您能帮忙呼吁一下,对接更多的企业来吸纳就业吗?”
  政府出手,风险始终相伴。担当,也在接二连三的焦灼中彰显。
  “我们带去的务工人员,没打招呼,就‘消失’了。最后用尽各种手段,才找到离岗的村民。”怒江州人社局局长和相全说,尽管多次遇到类似情况,但大家始终没有放弃。
  群众第一次进城,分不清男女厕所,教!不会用电饭锅,教!群众害怕陌生的环境,两地人社部门就在上海、珠海等地建立服务站,让干部“钉”在那里,群众看得见,心里踏实。
  山一样的艰难,终难敌山一样的意志!
  经过艰苦努力,目前,人口不足55万人的怒江州,已有8.8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5万人。人口仅40万的迪庆州,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3万人。
  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见大海……村民张霞和丈夫陷入忐忑中,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的家依然是他们的牵挂。在珠海打工几年,“做梦都想不到,我们俩现在一个月能有1.6万元的收入。在老家,一年也挣不到1万元。”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并不是所有的群众都适合走出去,对因家庭、健康等原因无法离乡的群众,怒江和迪庆在各方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大力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引进扶贫车间,就地安置就业,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迪庆维西县永春乡庆福村,“悬挂”在海拔2800多米的山腰上。村民连猪都不敢养太大,“怕抬不出去”,下不了山。无业可就,村民李国光破罐子破摔,整日借酒浇愁。
  2016年,村子实施易地搬迁,李国光住进了安居房。为解决就业,他被聘为护林员,每年有9000元补助。一下子,生活的希望点燃了,他种起了药材,认真伺弄,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怒江、迪庆,人社部门努力牵头推动,各部门纷纷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公路护路员、河道治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城乡环境保洁员等岗位陆续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目前,两地通过公益性岗位聘用贫困劳动力近3万人。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正在大山深处“生长”。
培训赋能,强化脱贫“造血”机制
  “你今年多大?”记者问。
  “我是1986年的,不知多大了。”眼神灵动的明妹然羞赧地笑了。
  记者被惊住了。
  受困于大山,山区很多人过早就开始讨生活。在怒江和迪庆,人均受教育年限徘徊在六至七年,文盲半文盲面大人多。加强技能培训,搬掉“素质贫困”这座大山,是人社部门必须面对的难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之旅非一春之暖。让群众接受新鲜事物谈何容易!
  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教师张延辉曾下村培训核桃挂果增产技术。他希望村民砍掉多余的树和枝干,村民摇头不应,认为不管用,瞎耽误时间。无奈之余,他只好选择村委会的一片核桃林做试验。到来年看见硕果盈枝,村民才“眼见为实”。
  组织也难。兰坪县人社局局长李庆奇深有体会:两个山头上,两人彼此看得见,但走到一起需要花几个小时。村民去一趟乡镇,如果不坐车,路途遥远的来回得两三天,大范围集中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
  培育“一双有技能的手”,不仅是改变个人生活的现实考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熟谙大山秉性的人社干部笃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抵达。
  2015年9月,云南省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明确给予深度贫困地区和“直过民族”地区每县不低于200万元正常经费安排之外的专项补助。对深度贫困县贫困劳动力,补贴标准在省人社厅确定的基础上再上浮30%,并给予培训生活补助。
  握指成拳,才有力量。原先的培训项目分散于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为改变这一状况,怒江和迪庆两地人社部门主动牵头,整合培训资源,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村民小组,并在课程中融入党的历史、扶贫政策、感恩励志教育,对群众进行“智志”双扶。
  “渡人”的培训,如果没有勇气、毅力,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交通不通,就肩挑背扛着设备走村进寨;很多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就带着“翻译”前往;村里没有住宿条件,人社干部和培训机构老师就睡村委会的地板。
  2016年6月中旬,怒江地区突降大雨,公路上不断冲来大堆泥石。陪着培训老师进村,福贡县人社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王志成故作轻松:没事,以前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这一次,他“失算”了。前后桥梁都被泥石流冲毁,他们被堵在路上,在车上“窝”了五天,全靠后备箱一袋大米度日。而这袋救命的大米,是准备去开展烹饪培训的“教学用具”。
  厨艺、挖掘机、装载机、水电工、建筑工……多种多样的培训,打开了村民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发展能力,也点燃了他们生活的勇气。
  明妹然是泸水市大练地村的村民,住在海拔2500多米、近60度的坡上。丈夫常年身弱多病。前几年,婆婆出门一个不慎滚下坡,摔断了胳膊。虽然不识字,但不屈服于命运,她听到保洁员免费培训的讯息,当时就报了名。
  “像你们城里人用的‘玻璃擦’,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在怒江职教中心培训一个月,明妹然感觉焕然一新。毕业后,她被推荐安置就业,成了怒江职教中心的一名保洁员,一个月有1800元收入。发了第一个月工资,她买了几斤肉回去,“孩子们说肉特别香!”
  大量初高中毕业生缺乏技能,“注销”了更好就业的可能。为贫困人口赋能,“两后生”的技能教育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找到“苗子”,人社部门在网站、电视台、报纸不间断地宣传技工教育政策。人社干部包片,和乡村干部一起满山遍野寻人。村组会、家庭会不断地开,嘴皮子磨破了,人心焐热了。
  初中毕业的丰进城,在福贡县人社局局长和镇修的劝说、协调下,进入昆明一家技工学校学习。学校学费住宿费全免,还给予生活补贴。但闯入新世界(12.120, 0.51, 4.39%),小伙子倍感新鲜,把带的几千块钱很快花光了,父母一气之下把他撴回了家。
  听到辍学的消息,和镇修又跑到丰进城家里,再次苦口婆心做通了工作。如今,丰进城已在昆明的著名景区实习,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当把第一笔实习工资交给父母时,他郑重地说:“我已经长大了!”这家的命运从此得以改写。
  汇智聚力,众志成城“拔穷根”
  响古箐,迪庆维西县塔城镇北面的一个山村。“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贫困户余新华靠山吃山,养蜂多年,却一直在“穷坑”里打转。直到2017年才真正赚了钱,告别贫困。
  一窝蜜蜂,何以前后冰火两重天?
  “以前用土法,树桩掏空做巢,取蜜时把巢全割下,毁了蜂家、蜂蛹,恢复慢。”2016年,省里派来专家,指导余新华用新式活框蜂箱,巢可灵活抽取,转几圈就出蜜,一年取多次,量质都提升,日子开始过得像蜜一样甜。
  破解“美丽的贫困”,离不开人才这个“硬支撑”。由于环境苦、平台少、待遇低,怒江和迪庆两地长期面临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导致基层人才异常短缺。“像我们基层医院设备很好,但会用的人很少。”两地人社干部面临一样的难题。
  汇聚人才,助力扶贫,如何开方?
  “内培”“外派”,长短结合,绵绵用力,不舍寸功。
  强化本地育。省州县人社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定向培育,上派下挂,盘活“土专家”“田秀才”,一步步向前推进。
  外界大力援。在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的组织下,人才大军浩浩荡荡挺进山里。仅2018年,就有6429人次科技人员走入怒江、迪庆等地,培训基层骨干3万余人次。东部对口帮扶的人社部门也纷纷选派优秀干部前来,“连心架桥”,奉献力量。
  人气旺了,心劲足了。
  “以前,州人民医院做不了心脏手术,珠海选派骨干医生驻点援助,目前已成功做了400多例心脏手术。”在珠海人社局干部张家富的“穿针引线”下,珠海当地还建立了“怒江员工之家”,为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岗前吃住以及业务培训等服务。“无论多晚到达这里,都有人为你留一盏灯,留着饭菜,一下对陌生的城市不害怕了!”外出务工的乡亲们说。
  产业兴了,山村活了。
  在相关部门创业贷款、技术培训支持下,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村民邓翠珍养殖土鸡风生水起,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带动几十个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
  人才效应释放,目前迪庆州种植中药材、葡萄、青稞等51万亩,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3001个。香格里拉葡萄酒、青稞啤酒、尼西鸡等高原特色产业品牌响亮崛起。
  山乡巨变,令人动容。决胜小康,更需加力。在脱贫攻坚滴滴哒哒的倒计时声中,云南人社干部的脚步正变得更加匆匆——
  今年春节过后,兰坪县人社局副局长和福勇忙着张罗村民外出务工。奔波中,一个不小心,跌下台阶,磕破了嘴唇。领导让他休息,他却擦了擦嘴角的血,说“乡亲们的事耽误不得”,选择了继续前行。
  想要调换工作的、没有生活费的、生病住院的、喝酒闹事的……怒江州驻珠海市劳务服务工作站站长杨世强每天电话不断,经常忙到晚上十二点。烦恼事解决了一箩筐,也成功稳住了乡亲们的心。
  负责技能培训的泸水市人社局干部胡丁,经常暗访。一次,翻山越岭到一个村,发现培训机构的教师违反规定酒后授课,他毫不留情,当场让两名教师“下了课”。为确保培训质量,全市所有村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这一个个细节,诉说着大山的蓬勃生机,见证着人社部门的努力和付出,晕染出的是一个执政党拳拳为民的鲜明底色。(徐月高 孙忠法 谢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