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旅游 旅游资讯 查看内容

隆回学者提出重要证据,“桃花源”或许在隆回

2020-3-10 14:2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5031 |来自: 天下隆回

摘要:  东晋文人陶渊明以一篇《桃花源诗并序》,为世人留下一个未解之谜。此文约作于421年,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细致记叙了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描绘了一个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
 东晋文人陶渊明以一篇《桃花源诗并序》,为世人留下一个未解之谜。此文约作于421年,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细致记叙了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描绘了一个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按图索骥,终不可得。
  
  桃花源究竟在何地,争论颇多。有代表性的看法,一为陈寅恪在其考证著作《桃花源记旁记》中称,桃花源应在北方之弘农(今河南灵宝。括号内容均为笔者所加,下同)或上洛(今河南商州),而非南方。一为唐长孺认为桃花源在南方,并且可能是一种传说。而最终争得此一美誉的是常德桃源县。其实,桃源县最早并不叫桃源县,而是称为沅南县,属武陵郡。宋太祖乾德元年(963),转运使张咏实地考察,认为此地实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所记之地,于是向朝廷建议置桃源县。但后人并不轻信张咏,争论依旧,至今不休。
  
  据《桃花源诗并序》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里称桃花源在武陵。在古代,有两个武陵,一为武陵郡,一为武陵县。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这是“武陵县”设置之始。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为公元365年至427年,显然,这个时候没有武陵县这一概念。那么,桃花源应当在武陵郡内。
  
  要探寻桃花源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清楚武陵郡所包括的范围,然后在武陵郡所属范围内寻访桃花源。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在今常德市东北六十华里)、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大庸、桑植县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武陵郡领域已到今新化、绥宁、溆浦等地。关于置郡时间,有两种说法。《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条目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两者时间相差不远。武陵郡治设在何处,也有两种说法,一曰治索县,即今常德,二曰治义陵,即今溆浦县。两者相距几百公里。颜师古注《汉书》对武陵郡注曰:“旧治义陵,非郡名义陵也。”颜师古学识严谨,又有秘书省藏书可资利用,他汇集了在他以前的二十多家注释,其所注《汉书》深为学者所重。他的这种说法亦为后人所肯定。《嘉庆常德府志·舆图考沿革表》、《湖南省通志·地理志》,新编《常德县志》、《常德市志》,均采用此说。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 招屈亭位于溆浦县城南,传说屈原被流放经过溆浦时住在茅坪坳,后人建了“屈原故庐”的石碑,并建了招屈亭。因郡治设在义陵,所以武陵郡又被称为义陵郡。据此,可以肯定武陵郡治在今溆浦县。一般,汉代一县,其面积大约为方圆百里左右,一郡为方圆400里左右。武陵郡治设在溆浦,桃花坪距溆浦不过200里左右,所以,古代桃花坪必然属于武陵郡。因此,把古隆回地域归属于武陵郡地亦不无道理。这样,世外仙境桃花源落户桃花坪亦变为可能。
  
  桃花坪可能就是桃花源,其原因有四。
  
  第一、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于公元300年左右,为避战乱经朋友推荐,补任武冈县令。而此前晋太康元年(280),分武冈北境置都梁县,县治设桃花坪。陶侃赴任的路线应当是从北方经长沙 、湘乡到邵阳 ,过桃花坪至武冈。武冈是陶侃入仕第一站。
  
  在极为讲究门阀的东晋时代 ,陶侃出身寒微 ,而后竟能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 ,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 ,成就一代名将 ,创造了又一个名门望族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陶侃发迹始于武冈县令。作为名门望族 ,陶渊明追随先祖足迹游历桃花坪,实为可能。武冈与都梁县因资水而一脉相承,陶渊明经资水由武冈游历都梁,亦是顺理成章之事。
  
  第二、陶渊明在游记中所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系指都梁山的都梁香草。这种被当地称为都梁的香草是都梁县令进贡朝廷的特贡之物,南朝史学家盛弘之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其“绿叶紫茎,芳风藻谷”。
  
  南朝宋人盛弘之在其编著的《荆州记》中称:“荆州辖地都梁县有小山,山上水极清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谷。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县为名也。”都梁山到底在在哪?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隆回,一说为武冈。其实,都梁山在隆回,都梁县治在今隆回县地。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武冈令,晋武帝分都梁立……都梁令,汉旧县,属零陵。”明确记载武冈县是从都梁县划分而设置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介绍资水条目时,载称:“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溪迳建兴县南,又迳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这段话表明,其一,武冈是从都梁分设出去的,武冈与都梁是两个不同名称的县;其二,都梁在武冈东北,中间隔着一个建兴县(今洞口县)。
  
  以后的《南齐州郡志》、《旧唐书地理志》、《舆地广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州县图志》等均记载 为“武冈 ,晋武帝分都梁立”。这样看来 ,都梁侯国与都梁县都不是武冈 ,那应当是哪里呢?应当是隆回。大明一统 志·山川》称“都梁山在武冈州东北一百三十里 ,汉以此名县”。光绪三十四年 的《武冈州乡土志》沿革表记载:都梁 ,太康元年复治于资水北 ,建兴之东。武冈 、建兴 ,太康元年分邵阳置。”这也说明都梁侯国或都梁县在隆回县境。都梁侯国或都梁县的城邑在今桃洪镇横江村田家院子。《前汉地理图》 、《后汉地理图》 、《三国郡县图》 、《晋地理图》以及宋 、齐 、梁 、陈 、隋地理图 ,都将都梁城邑的位置标在今隆回县委党校后面横江地方的资水两岸。清光绪年间 的《邵阳县乡土志》编绘的《邵阳沿革大略图》在资水横江处标 示“汉都梁侯处桃花坪”。横江就是今桃洪镇横江社区 ,称社区前为横江村。此处地形险要 ,三面环水 ,南岸峭壁临江 ,北倚峻岭叠嶂,可攻可守。古城的具体位置在横江社区的田家院子,当地称为衙场里。从县委党校进去一公里左右即到。田家院子发现大量的汉代陶器、县垣条石和条纹汉砖等就是桃花坪为历史古城的最有力证据。另在与横江相邻的澄水村发现大型汉墓群,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墓穴制砖和随葬品比较考究。在当地,至今仍有锯死堂(处极刑的地方,今雅称对面塘)、书房堂、砚碗堂(当时习学之地)等地名。
  
  第三、宋代大诗人陈与义隐居邵阳地区多年,写了很多诗作,其中有一首《武陵春色》:“当日仙源路已迷,武陵何事又名题。料想洞口春常在,流水桃花过此溪。”他的这首《武陵春色》应当是写真之笔,此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色极有可能就是桃花坪。陈与义另一首描写桃花坪的诗题在横江渡口的石碑上:“江澄浪静涌寒沙,寂寞临流八九家。断岸夕阳人渡少,小舟轻棹入芦花。”今桃洪镇澄江村之得名便是源于此诗。
  
  第四、清代诗人凌鱼为了考证陶渊明所记桃花源,曾经轻舟游历桃花坪,并留下了一些诗作,其中一首《舟至桃花坪》,明确指出桃花源即为桃花坪。诗曰:“杨舲何意问前程,路入桃源却自惊。渔父机忘随鹭宿,榜人歌起和滩声。泉鸣古洞孤猿啸,雨足荒原小犊耕。岂是避秦来此地,天风吹送一帆轻。”“舲”是凌鱼考察桃花源时所雇佣的一艘鱼船,艄公姓杨。隆回境内溶洞特多,狐狸岛附近有一奇洞,因阴森恐怖,今已无人敢入内考究。因此,诗中“泉鸣古洞孤猿啸”当是真实写照。凌鱼治学严谨,曾任桂阳县令,政绩颇优,当不会凭想象信笔为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