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公益 查看内容

湘西山村“罗德学者”,留学和扶贫选后者

2016-12-7 18:20|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5947 |原作者: 王欢|来自: 潇湘晨报

摘要:   ◀9月2日,花垣县雅酉镇扪岱村,陈昱璇(左一)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来到这里扶贫。他们在桥头合影。受访者供图   接到获选罗德奖学金的电话时,陈昱璇正坐在从上海回湘西的火车上,获选“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 ...

  ◀9月2日,花垣县雅酉镇扪岱村,陈昱璇(左一)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来到这里扶贫。他们在桥头合影。受访者供图

  接到获选罗德奖学金的电话时,陈昱璇正坐在从上海回湘西的火车上,获选“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

  罗德奖学金的目标是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每一年,该奖项全球范围内的申请者超过数万名,但最终只有80多位兼具出色智力、性格、领导力和奉献精神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

  23岁的陈昱璇有哪些过人之处?

  陈昱璇的竞争者之一,这次同样获选的复旦大学大四学生江熹霖很早就预言,“陈昱璇应该会获选。她在湘西踏踏实实扶贫,我相信将来她无论做什么,都会先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记者王欢

  扶贫

  喜欢湖南,觉得湖南人特别豪爽

  下乡扶贫的决定,花费了清华大学毕业生陈昱璇一个月时间。“有点儿纠结,因为之前一些有过乡村扶贫经历的人会告诉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当然不是生活条件上的。

  但陈昱璇是那种“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回头”的人。

  在诸多地域中,陈昱璇选了湖南湘西,“我喜欢湖南,觉得湖南人特别豪爽;而且湘西农村也跟我见过的东北农村不一样,这里土地分散,农产品也不集中,陌生环境或许更能激发我的潜能。”

  2016年9月,陈昱璇和另外十来位志愿者来到湘西。他们是致力于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的全国性公益组织黑土麦田的成员。陈昱璇被分在花垣县雅酉镇扪岱村,与她成为队友的邓超超来自中山大学,王建新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他们带领农民成立农产品合作社,组织开展青年创业培训,让更多有想法和干劲的农村青年掌握理念,“我希望在我们离开后,这里的农民还能继续做。我们做的事,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陈昱璇和队友们有长期目标,也有中短期目标。前者是乡村旅游,后者则是时令性农产品的销售。陈昱璇说,目前这两个计划都在相对顺利地推进当中。

  在中短期计划中,三人有分工,王建新带领村民养猪,邓超超负责腊肉销售,而陈昱璇则负责把当地农民自酿的白酒包谷烧卖出去。

  12月5日晚,湘西花垣雅酉镇扪岱村。陈昱璇刚开完会。春节临近,她和黑土麦田的另外两个志愿者商量“年货”销售的事情。

  “之前这里的农民没有销售渠道,只能在县里卖,我现在做的就是全国推广。”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陈昱璇将包谷烧寄给了北京的朋友、老师和同学,“他们都反映酒味太烈,建议我放点蜂蜜或者水果进去。”陈昱璇在5日晚上试着把蜂蜜掺进白酒,“味道很好,只是可能更容易喝醉,因为味道好就容易贪杯。”她笑。

  志愿者们每个星期会开一次碰头会,地点在花垣县吉卫镇政府办公室。陈昱璇不是发言最积极的那一个,她总是很认真地听,偶尔会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提问

  留学和扶贫,为什么会选后者?

  罗德奖学金有“奖学金中的诺贝尔”之称。最终获选者将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并获得每年5万英镑(人民币44万元)的奖学金。拥有高平台和优质人脉资源的“罗德学者”身份,也将为获奖者实现理想、改变世界提供更多可能。今年,中国只有4名获选学生。

  全国有那么多下乡扶贫的志愿者,是什么让陈昱璇脱颖而出?

  陈昱璇说,每一个申请者都很特别,她本人能不能获选,都在意料之中。

  11月27日上午,陈昱璇在上海结束了罗德奖学金的面试。下午,她搭上了上海回怀化的火车。火车上,她回想面试官提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极具思考性,我只要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无所谓表现好不好。”

  比如,面试官问,当初面临出国留学和下乡扶贫的抉择中,为什么会选后者?陈昱璇说,“两者事实上是殊途同归的,无论是留学还是扶贫,都是为我将来要做的事情做准备。我出生在城市,对中国农村缺乏了解,后者对于我个人来说实现目标更有利。”

  格局观或许帮了陈昱璇很大的忙,这与她的游学有较大关系。

  陈昱璇生在中国吉林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有大学教育背景。

  陈昱璇说,父母在她小时候会对她要求相对严格一些,“就像树苗一样,在它刚刚成长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修修剪剪的,但是它一旦长出枝干,园丁就要收敛一下他的剪刀了。我在成年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我父母不会对我干涉太多。”

  “对世界的好奇心”一直贯穿着陈昱璇的青春期。在此驱动下,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陈昱璇多次获得出国交流的机会。

  本科时期在卡塔尔参加的一次教育创新峰会对陈昱璇的触动很大,33个成员来自29个不同的国家。成员中有的在巴基斯坦长大,家庭复杂,幼年遭到父母抛弃,也曾经受恐怖分子骚扰,但他们长大后没有成为对社会愤怒的人,而是创立了从事难民教育工作的非营利组织。

  “他们本可以有借口成为问题,但是他们没有,而是成为解决问题的人。我在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大的成长力量,他们的经历让我觉得,所谓的命运不公都是借口。”陈昱璇说。

  本科毕业后,陈昱璇去米兰世博会做过志愿者,在联合国人口基金做过实习生,和卡塔尔关注教育创新的朋友在多哈开展教育项目……

  从这些尝试和实践中,陈昱璇“逐渐明确了自己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创新方面的兴趣和热情。”

  “理想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个人行动,是罗德奖学金在筛选过程中所看重和鼓励的。“罗德学者往往怀着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理想,积极组织和参与公共活动,在牛津积蓄能量、知识和眼界,希望毕业后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改变世界。”陈昱璇说。

  感悟

  眼会越来越冷,心会越来越暖

  如果把人的性格比喻成一种水果,陈昱璇说,她是山竹,“就是外壳比较坚硬,内心柔软的那一种”。

  陈昱璇说,她是东北姑娘,性格豪爽,看上去特别女汉子,但其实很容易被一些东西触动内心,有些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有些是相对宏大的理想情怀。

  “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是你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有了那么多经历之后,你的眼会越来越冷,但心会越来越暖。”

  今年10月,陈昱璇和队友准备帮助村民将山里的野生猕猴桃卖出去。消息发出去的第二天大早,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送来了两麻袋野生猕猴桃,“湘西山里能摘到野生猕猴桃特别不容易,今年因为雨水多产量尤其少,但是两位老人一个晚上时间就摘了这么多,而且一个个品质都很好。他们多么努力地在生活啊……我当时特别触动。”

  陈昱璇说,老人给她带来的力量,让她在接下来的扶贫经历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更加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因为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命运不公都是借口”。

  2016年11月22日,陈昱璇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是她坐在一辆晃晃悠悠的拖拉机上,文字是:人生啊……陈昱璇笑着解释,“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感慨吧,坐过特别豪华的车,也能坐这种能把屁股颠掉的车,见过一些外面的世界,但也能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踏踏实实做事情。”

  2017年10月,陈昱璇将赴牛津大学深造,彼时,正好是她扶贫期满一年的时间。

  陈昱璇说,未来她还是会继续致力于中国的创新项目,方向是教育、青年培训以及农村。她说:“我希望20年后被人提起,不是因为我是罗德学者或者清华毕业生,而是做了一些让世界和他人生活变得更好的事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