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头条 查看内容

红旗飘飘 初心切切——贵州省文艺家“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纪实

2016-7-20 17:4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7960 |原作者: 赵相康|来自: 贵州日报

摘要:   刘远宗(左一)转述爷爷给红军带路的历史   书法家采风途中挥毫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6月27日至7月3日,历时7天,行程3000多公里,途径7市县,贵阳、铜仁、 ...

  刘远宗(左一)转述爷爷给红军带路的历史

  书法家采风途中挥毫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6月27日至7月3日,历时7天,行程3000多公里,途径7市县,贵阳、铜仁、毕节三地文艺家近百人参与的“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重走长征路”采风团由省文联、省作协、铜仁、毕节的文艺家组成。活动由铜仁开启,沿石阡、印江、金沙、大方、毕节、赫章一线开展,文艺家们沿着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感受长征气息,缅怀红军功绩,接受灵魂洗礼。活动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家们通过重走长征路,激发灵感创作具有历史感、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展示贵州革命老区人民奋力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文艺佳作,反映红军长征精神及长征沿线地区坚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所取得的新成就。

  据了解,红二、六军团又称“二六兵团”,是两个军团的合成,其中的二军团由贺龙、关向应领导(红军长征时,番号已改成红三军,贺龙任军长),六军团由萧克领导,全军9700余人。红六军团先行西进,为中央主力部队探路。红二、六军团不仅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时的贵州播下了广泛的革命火种。贵州为红二、六军团增补了大量兵员。

 

  一面红旗引领队伍前行

 

  6月27日一早,文艺家们从贵阳出发,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当天中午抵达铜仁,下午便开展授旗仪式、文艺创作座谈会、探望老红军等一系列活动。

  在授旗仪式上,欧阳黔森、彭治力、戴冰、孔海蓉、徐必常、南鸥、杨昌刚、杨敢、郭思思等数十名参与采风的文艺家,将自己的名字慎重地签在标志着信仰的红旗上,显示文艺家们对“重走长征路”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行走,体会长征的辛苦,创作出符合长征精神的时代作品。”在庄严的授旗仪式上,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目光坚毅。

  根据活动安排,艺术家们每到一处,都有对红军长征精神以及长征路上风土人文、自然生态和发展变化的采风。一路上,文艺家们先后参观了石阡甘溪乡纪念碑、石阡县红二六军团指挥部、印江木黄镇会师纪念碑、枫香溪会议纪念遗址、沿河自治县谯家镇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金沙县后山乡钱壮飞烈士墓、大方县百里杜鹃境内的黄家坝阻击战遗址、将军山烈士纪念碑、七星关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旧址、“鸡鸣三省”纪念碑、夏曦烈士纪念碑。

  活动期间,正值雨季。在石阡、印江、金沙、大方等地,连日来雨水不断,有的地方因为遭遇大雨山体滑坡导致高速路封闭,文艺家们只能选择蜿蜒泥泞的老路行进。尽管每天10多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颠簸,还要在崎岖湿滑的山路上攀岩,但文艺家们信心百倍,彼此搀扶,相互鼓励。雨大路滑坡陡,文艺家们深刻体会到了80年前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在艰难的条件下,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舍生忘死,坚持到最终的胜利,这种坚定的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正是当下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的。”几天下来,省作协副秘书长孔海蓉感受深刻。

  红旗走到哪里,文艺家们就跟到哪里。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文艺家们争先跟签满名字的红旗合影,纷纷留下追逐信仰的印记。

  “尽管一路舟车劳顿,但是大家的内心感到特别敞亮。人生是要经受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洗礼,才能够提升品位,提升境界。”省作协理事、省总工会宣传部长周君良感慨颇深。

  鲜艳的活动红旗代表着此次重走长征路上坚定的信念。一路上,省作协理事、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党支部书记杨敢自告奋勇扛起了活动大旗,不管是疾风骤雨还是烈日暴晒,他都一直紧紧地拿着旗杆。杨敢告诉记者,旗帜代表的是一种伟大的责任,而对这种责任的坚守,就是感悟长征精神最好的方式。

 

  一路追寻缅怀先辈足迹

 

  在石阡县甘溪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文艺家们脱帽行礼,为革命烈士献上花篮。

  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到石阡甘溪与桂敌遭遇,由于敌众我寡,红军伤亡巨大,上千红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分头突围,10月24日在印江自治县木黄与贺龙红军会师,彻底打破了敌人围剿的企图,牵制了湘、桂、黔强敌,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完成了长征先遣队的任务。

  6月28日,曾经给红军带路的猎人刘光荣后代刘远宗,给文艺家们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红军经过甘溪时,由于不犯群众秋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感激红军,积极帮助红军走出重围。刘远宗告诉记者,尽管当时父亲非常害怕,因为红军铁的纪律和对群众的态度,使父亲深深相信红军是一支值得帮助的好队伍,历史也印证了父亲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参观“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时,文艺家们聆听了百名红军困牛山集体跳崖的悲壮故事。据了解,在困牛山战斗中,红军共有170多名战士因为寡不敌众拒俘而选择跳崖,仅有10余名红军被老乡救起幸免于难。这其中包括陈世荣,他的后人陈德昌给大家仔细讲述了父亲生前对那段历史的回忆。这一伟大壮举,让艺术家们肃然起敬。省作协副主席戴冰为之震撼,称红军战士为“精神的殉道者”,“长征展现了人类体力、智慧、意志的极致。长征的胜利,是智慧的胜利,意志的胜利,信念的胜利。”

  在毕节,金沙县后山乡钱壮飞烈士墓、大方县百里杜鹃境内的黄家坝阻击战遗址、将军山烈士纪念碑、七星关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旧址、“鸡鸣三省”纪念碑、夏曦烈士纪念碑等处,同样流传着震撼人心的故事,可歌可泣的壮举,印证红军坚定不移的信仰。

  “踏着先人的足迹。这先人包括先烈、革命前辈,和这80年来为贵州的革命和建设奉献青春、血汗、智慧、力气的各界人士、广大民众,没有他们的奋斗和拼搏,我们今天的长征路是断然不会走在高速路上的。”省作协理事、《贵州作家》副主编徐必常说,“红军长征的精神,我认为是迎难而上、不断的进取和探索,不断的播种、精心的培育、满怀激情和感恩的收获,并把收获奉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和人民。周而复始,一直朝着前方走。”徐必常认为,这样的精神,对文学创作是一种引领。作为一个写作者,首先是要认准正确的路,然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山花》杂志社编辑李世成是一名“90后”作家,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感受颇深,他说,重走长征路这几天,这种近距离的回望与接近,让他感慨和平年代的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祈愿世界不再有战争。

 

  一次洗礼激发创作豪情

 

  一边接受洗礼,一边用心创作。几天下来,每到一地,采风团都要举办书画创作笔会、文学交流会等活动。诗人诗兴大发,书画家们挥毫泼墨,他们用诗心画意,记录下革命的征程、时代的发展,为当地留下许多文艺作品。

  6月28日,采风团早上7点钟由铜仁市赶往石阡,一路上参观不断,到晚上7点钟才赶到县城,简单的吃完晚餐后,采风团便开始了晚上的创作交流会。戴冰、徐必常、周君良、商善律、南鸥等作家与铜仁市十余名作家展开交流,不仅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写作感悟,还深情朗诵一路上创作的诗歌。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一天的行程。这样的活动天天都有,文艺家们激情满怀、身体力行地践行长征精神。

  7月2日,采风团在毕节召开座谈会。文艺家们畅所欲言,跟毕节的文艺家一起交流走访后的心得,一致认为要好好学习红军长征精神,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

  “长征精神超越了民族,超越了时空,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是值得每个文艺工作者大书特书的。我最新一部描写红二六军团的电视剧《极度危机》即将开机,通过讲述长征中小人物的故事,诠释长征精神。”跟记者聊起最新创作的作品,欧阳黔森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重走长征路”活动对孔海蓉的启发很大,她认为,文艺作品要更多的表现正能量,要更多地去展现我们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奋斗和努力。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结合红军精神以及当下的形势,把创作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才能让下一代更加铭记红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王济文说。

  省作协理事、省诗人协会秘书长郭思思说,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精神,是一次学习,也是坚定自己信仰的一次自我修炼。受此启发,一定要努力写出好作品,不辜负这片红色土地带给他的精神营养。

  一路歌来一路行。在重走长征路过程中,文艺家们即兴创作,一路放歌。在印江木黄,千年古树“会师柏”见证了1934年11月16日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的历史时刻。在会师纪念碑前,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昌刚驻足良久,即兴写下诗作:“关山孤塔势,二六起涛风;敌寇围追急,将军捆缚凶;湘黔牵猛虎,李广引神弓;酒敬英雄胆,武陵共庆功。”

  “风雨如磐八十年,旧貌新颜两重天;英烈魂魄非鸿爪,丰碑筑就吾辈间。”省作协会员商善律以一首七言绝句,概括几天来的所见所感。

 

  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访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

 

  此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用时一周,穿越3市7县20多个乡镇,走访了10多处红军纪念馆、红军纪念碑、烈士纪念碑,行程近3000公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意义重大。

  欧阳黔森认为,红军长征的精神超越了一支军队,超越了一个民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红军长征,是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的支撑是伟大的。世界历史上不乏远征,像红军这种伟大的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可谓是波澜壮阔。

  贵州境内的这条长征路,欧阳黔森走过数遍,这一次,他依然坚持跟文艺家们一起走完全程,因为他清楚,每一次重走长征路,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关于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欧阳黔森认为,长征精神对于当下而言是弥足珍贵的。物资的丰富让一些人为了追求极大的物资生活丧失了信仰,甚至违法乱纪。缅怀先烈,就是为了继承他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好地去继承和坚持革命信仰。

  从《雄关漫道》到《二十四道拐》,欧阳黔森一直用高标准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其作品所展现的主基调,就是高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了正能量。在他的文艺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红军长征题材的热爱。

  在这次重走长征路之前,欧阳黔森已经创作了一部展现红二六军团长征精神的作品《极度危机》,该作品讲述的是几个小红军的小故事,通过小人物,诠释和展现长征精神。

  欧阳黔森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需要文艺工作者在作品中展现正确的历史观,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要在红旗上签名

 

  6月28日,“重走长征路”正式启程赶往第一站石阡。

  此次“重走长征路”活动,行程安排紧张,文艺家们每每都早早坐在车上等待出发。提前10分钟上车的我,还是因为上车晚被安排坐在了后面,与一堆行李相伴。

  离开车还有5分钟,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少女匆匆赶到,坐在了我身旁。奇怪,因为昨天在贵阳出发不曾见过她们,她们是临时决定参加活动的么?

  一打听,原来是一对母女。母亲王郁晓说,她原本计划在贵阳跟大家一起出发的,因为女儿刚高考结束,有事耽搁,所以才与大家分开前往铜仁会合。

  路上,母女二人言语中透露出未能参加授旗仪式的遗憾。得知授旗仪式上还有在旗帜上签名这个环节,王郁晓忍不住提出要在旗帜上补签名。因为车子已经离开酒店,路上并未找到可以在旗帜上签字的笔,所以只好作罢。

  “这次旅途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重走长征路来感悟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你的未来带来无限力量的。”每当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王郁晓总是不忘给女儿上课。女儿“好妹”也乖巧,静静地聆听着母亲的教诲。

  母女俩赶来却只能参加一天的活动,就得赶回贵阳填报高考志愿。在一整天的活动中,她们总是积极走在前面,聆听革命烈士的壮烈故事。

  6月29日一早,我收到“好妹”的信息,内容大致是想知道一些关于长征的故事。最后,她请我帮她和妈妈将名字签在红旗上。这让我始料未及。

  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也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帮她们签上名字。虽然我一直将此事放在心上,但“好妹”每天都不忘提醒我。直到7月2日,我终于找到机会在红旗上签上了她和她母亲的名字。

  我好奇“好妹”为何如此执着,便将签好名字的红旗拍了图片传给她,问她为什么这么坚持要在红旗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好妹”答:因为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