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科教 科技资讯 查看内容

贵州2015最值得炫耀的底气 贵州科学技术奖揭晓

2016-3-3 15:4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0080 |来自: 贵州日报

摘要: 近日,2015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揭晓,全省共有93项成果获奖,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60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   2015年的获奖项目,大部分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主要是 ...

近日,2015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揭晓,全省共有93项成果获奖,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60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

  2015年的获奖项目,大部分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主要是围绕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难点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了科技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体现出了“贵州气质”展现出了“贵州特色”。

  据介绍,本次93项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29项,占获奖总数的31.9%,说明我省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本文报道的项目获奖情况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肠黏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及其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遵义医学院

  ●耐瘠玉米种质创制及杂交种的选育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贵州大学

  ●水盘高速公路北盘江特大桥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苗药理气活血滴丸国家新药的研究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围术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集束化管理 主要完成单位:遵义医学院

  耐瘠玉米 23年光阴换来一粒种

  耐瘠玉米项目花费了项目团队整整23年的时间与努力。

  作为“耐瘠玉米种质创制及杂交种的选育与应用”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泽辉感慨万千地说道,“我省地处喀斯特山区,土地贫瘠,90%属中低产旱地,玉米的单产始终很低。如何能够提高玉米的单产并能研发出适合我省土壤环境的玉米品种就成了我和团队研究的核心。同时,选育出的耐瘠玉米杂交种还要做到干旱不减产,多雨不穗腐,不仅要耐瘠和丰产,更要抗病、优质、适应性广。”

  为此,项目实施之初,团队就从美国、墨西哥、泰国等国以及国内引进约1500份玉米群体和自交系,进行耐瘠性和丰产性的鉴定,筛选出耐瘠性较强的群体和自交系20份。再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从筛选出的样本中育成耐瘠玉米自交系10个,构成耐瘠玉米杂交种的父母。最后,在这10个自交系育出审定了耐瘠杂交种8个。

  “项目实施至今,整个团队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在不增加肥料使用的情况下,把肥料送到植株更需要的地方去,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使得培育出的品种无论怎样都能做到稳产。”陈泽辉说。

  审定通过的黔单16号贵州省对照种便是8个杂交种的“佼佼者”,它不光能使肥料的利用率提高30%,还具有耐瘠、丰产稳产、耐旱、抗病、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无论是在干旱或者洪涝,还是在海拔200米的铜仁玉屏或海拔2000米的毕节威宁都能保证亩产500公斤。

  如今,项目不光形成了玉米耐瘠性育种技术体系,推动了耐瘠玉米育种的科技进步,还有2个自交系和1个杂交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育出审定的8个耐瘠玉米杂交种更是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北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1451万亩,新增玉米4.5774亿公斤,每亩新增51.34公斤,新增产值11亿元。

  北盘江特大桥 让桥墩间距超200米成现实

  蔓延数百公里的北盘江造就了众多奇险的峡谷风光。2013年8月,北盘江特大桥建成顺利通车,更为北盘江增加了靓丽一景。

  世界首创新型桥梁结构形式,世界跨度最大的常规混凝土梁式桥,填补了跨度200米至400米之间缺乏经济适用桥型的空白,看起来一座普通的桥却创造了这么多世界第一。这些世界第一听起来很威风,但突破起来却困难重重。

  项目的设计、科研负责人彭元诚告诉记者,这座大桥起初的方案是常规的连续钢构桥,但由于地质地形的原因,一个桥墩需要往坡上平移80米到90米,这样的话,两个桥墩间的距离就增加到了290米。

  传统工艺在桥墩间距200米就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最后项目团队经过研究大胆提出了建设新型空腹(梁拱)式连续刚构桥。

  由于国内外没有这种桥的任何方法可以借鉴、参考,因此,项目团队从零开始,从确定桥梁结构、施工方法、控制方法一点一滴做起。“结构形式,施工方法,施工控制方法以及挂篮成套设备都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彭元诚自豪地告诉记者。

  结构形式是一座桥的核心所在,确定不好会带来安全和经济的双风险。团队通过研究首创空腹(梁拱)式连续刚构新型桥梁结构形式。提出大跨度连续刚构桥预应力筋交叉锚固布置新形式,避免了由于岩溶不良地质条件导致的路线绕行和工程量巨大的缆索桥型方案,不仅降低了工程规模,还更加绿色和环保。

  “北盘江特大桥,相比传统的斜拉桥、悬索桥方案节省工程建设费用约2.2亿元,节省斜拉索更换等后期养护费用1.6亿元。这也是空腹(梁拱)式连续刚构桥梁结构一个重大成果。”彭元诚说道。

  目前,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福州市马尾大桥、贵州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等类似工程。由于贵州山区桥梁建设条件,未来预计有约10-20座主跨300米-500米桥梁建设需求,相比斜拉、悬索等缆索结构桥梁方案可望节省建设费用15-30亿元。

  碳酸氢盐 原来豆浆是肠胃守护神

  作为“肠黏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及其机制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遵义医学院教授庹必光告诉记者:“项目研究胃和肠的保护因素,以此为治疗提供新策略,为药物提供新靶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治疗像胃炎、溃疡一类的疾病。”

  庹必光和他的团队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50000多例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调查和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分析发现,青年女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与女性的性激素水平有关。而且女性的雌激素能明显增加我们胃肠黏膜的保护因素产生。

  研究的结果也揭示了临床上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的性别差异原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也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获得了国际胃肠病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豆浆中含有植物雌激素,这种激素可以有效激发碳酸氢盐的分泌,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胃肠。

  如今,庹必光和他的团队已经基本实现了项目初衷。下一步,药物学家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靶点,直接开发新的药物。

  理气活血滴丸 以苗药为主药的创新中药

  聊起“苗药理气活血滴丸国家新药的研究开发”这个项目,主要负责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张永萍很感慨:“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涉及学科多、难度高、工作量大、经费高昂、时间长、审批严等困难,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研究前功尽弃。”

  理气活血滴丸原名米槁心乐滴丸,处方来源于贵州罗甸民间苗医经验方。处方由大果木姜子、艾纳香、川芎、薤白四味我省特色苗药组成。这四味药合用可以达到辛温散寒,理气止痛,寒散气通,血行畅旺作用,使胸痹心痛自止。

  药品安全一直是课题组所担心的问题。为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以复方丹参滴丸为对照,围绕胸痹心痛的功能主治,开展了大动物犬、猪、猫及小动物大鼠小鼠的系统研究。通过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理气活血滴丸功效确切,安全无毒。

  张永萍说:“理气活血滴丸填补了治疗心阳不足、心血瘀阻冠心病心绞痛滴丸剂的空白,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速效高效新剂型滴丸制剂。这也是20年来贵州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苗药为主药开发的具有原始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生产批件的创新中药。” 

  如今,理气活血滴丸上市近三年时间,累计销售收入7355万元。项目的开发及产业化对做大做强贵州苗药产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了我省相关中药材、民族药材的种植,促进了我省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药产业发展。

  一看项目名称,好专业啊!那项目具体是做什么的呢?“围术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集束化管理”项目主要负责人,遵义医学院王海英教授说道,“心脏手术时,医生需要把病人的心脏打开,并把心脏两端的供血阻断,使心脏停搏,这样才有利于心脏呈现出干净、清晰的环境,方便医生进行手术。

  当心脏手术结束之后,还需要给心脏重新供血,使其复跳。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脏就经历缺血和再灌注的过程,但在这两个过程中如若处理不当会造成心肌损伤,我们的研究就是如何把这种损伤降至最低。”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呢?王海英告诉记者,心血管疾病在当下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且每年的病人呈上升趋势。在以前的手术中,由于围术期的心肌效果保护不加,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差,病人的死亡率较高。

  因此,项目团队便希望通过减轻心血管手术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看似很美好的愿景,但在项目的实施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遇到复杂、难治性的心脏病,以及特殊病人,如新生儿、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时,往往对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术期的管理也就更加精细化。项目团队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攻破了这一难题。

  “记得有一位7岁紫绀性先心病的小女孩,在麻醉刚开始出现心脏骤停,紧急复苏后,实施了麻醉和手术,术后患者完全康复无任何后遗症,看着她红扑扑的笑脸出院,整个团队都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在省内具有开展心脏手术资格的医院推广应用,覆盖率达90%以上,至少使7000余患者受益,挽救了超过1400余心脏病患者。项目的应用让术后死亡率由原先的20%以上降低至1%以下。

  同时,基于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围术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集束化管理的理念,为心脏手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还将麻醉工作应遵守的准则与规范推广至全国,为精准的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操作规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