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湖湘文化 查看内容

长沙湘绣母女成“绣痴” 接力坚守“非遗之花”

2015-11-16 01:15|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0201 |原作者: 卢小伟

摘要: 人物档案 柳建新 1951年出生于绣女之乡长沙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湘绣“鬅毛针”第三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 ...

人物档案

柳建新 1951年出生于绣女之乡长沙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湘绣“鬅毛针”第三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刘雅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委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银奖。

11月12日,长沙市芙蓉区火星街道,大雨中的天泰花园小区,楼宇瓦舍弥散着陈年味道。柳建新湘绣艺术工作室就藏“绣”于这片时光的积淀中。

柳建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雅,高级工艺美术师。一条湘绣艺术的传承发展脉络在两代人之间凸显。

在工作室旁的起居室,脉络还在延伸。三湘都市报《创周刊》记者看到,刘雅7岁儿子的绘画和刺绣习作已经贴满了半面墙。

辞职外企,湘绣有了海归传人

今年以来,刘雅的生活可用一个字形容,忙。

4月,在省文联新打造的文化艺术街租用门面,挂牌湘女绣庄;

5月,向开福区工商局注册长沙市湘女绣庄有限公司,转制为公司运作;

6月,将万家丽路附近一套房屋改造成柳建新刺绣艺术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艺术人才库重点人才,参加“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培训”;

9月,受邀参展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11月,参加第三届湖南省湘绣艺术节暨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

……

生活连轴转,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湘绣艺术的传承发展。

8年前,刘雅的生活不是这样。她与丈夫同在北京的外企工作,生活优厚。

刘雅两三岁时,就被母亲柳建新带着出入绣房,5岁学绘画书法,9岁学古筝。在柳建新心里,希望刘雅有朝一日能传承湘绣薪火。

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刘雅高考后并未填报喜爱的艺术院校,而是被经济学专业引向另一条人生道路。

之后留学英国萨里大学,回国任职外企,似乎与湘绣渐行渐远。

刘雅学成归国后,柳建新开始认真考虑传承的问题。母亲的召唤,在刘雅心里泛起一圈圈涟漪。她埋灭不了对湘绣艺术的热爱,考虑到传统艺术发展空间局限和大家看她的眼光,又犹豫摇摆。

2008年,父亲病故,眼看母亲一人独木难支,刘雅决定放弃几十万年薪,“抛夫弃子”离开北京,继承母亲的湘绣事业。

直到今年年初,丈夫为了支持刘雅,主动向公司申请调到长沙分管湖南市场,然而,大儿子却仍跟着爷爷奶奶留在北京上学。

第三代传人,敢想更敢“动”

薪火找到传人,相似的情形,30年前也发生在柳建新身上。

刘雅聊起母亲,记忆里最多的画面是绣架和绣品,而且“想法与绣房的阿姨们不同”。

和刘雅一样,柳建新的艺术种子也萌发于童年——父亲从事戏曲创作,母亲有一双绣花好手。20岁时,她进入湖南省湘绣厂(湖南湘绣研究所前身)工作,成为亚太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秀的嫡传弟子。

周金秀以湘绣独特针法“鬅毛针”见长。柳建新遵从恩师指教,成长为“鬅毛针法”第三代传人。

柳建新非常敢想敢“动”。不仅发展了“鬅毛针法”,还首创双面全异绣。

她最大胆的创新,要属《千鹤图卷》。长20.08米,迄今仍是湘绣史上最长的绣品。巨型长卷上,1001只鹤栩栩如生,没有一只形态重复。柳建新却想得简单,“北京申奥成功了,想为奥运做点什么”。

这个“做点什么”,一做就是5年。

创作之外,柳建新还曾经创造性地建立了“绣吧”,免费接收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数百名下岗工人为徒弟,“包吃包住,传承发扬湘绣”。

由于开支太大,市场“太现实”,坚持数年后,柳建新不得不选择放弃。

传承技艺,也传承创新精神

母亲的曲折故事,刘雅都装在心里。如今,她要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形式”,就是柳建新刺绣艺术博物馆,湖南省首个以私人命名的湘绣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万家丽路万科金域华府,展览着柳建新和刘雅的上百件湘绣作品。除了陈设、保护柳建新的作品外,博物馆还开设DIY体验中心、文创中心和中长期培训课堂,承担传承、普及湘绣的功能。

仔细品赏柳建新母女的作品,可以辨别出二人之间的异同来。

传统湘绣题材,以梅兰竹菊等为主。柳建新刺绣艺术博物馆还选取摄影、雕塑及当代画家的作品。此外,她还把同为“非遗”的浏阳夏布作为底布,展现湘绣之美。

其中一幅名为《银虎》的绣品,由刘雅和母亲共同完成。除了用色创新外,还采用传统湘绣不常用的油画布作底布,“油画布吸光,湘绣丝线反光,对比反衬之下,更能突出作品的质感。”在第11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银虎》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妈妈的观念是很先进的,我们在艺术上很容易达成共识。”刘雅笑着说。

今年3月,刘雅作为湘绣青年传承人,参加了文化部与中央美院联合举办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培训交流活动。在设计毕业作品时,她把湘绣与装置艺术结合起来,获得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和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的高度赞赏。

毕业作名叫《不朽·传承》,用真丝绣线和鲜花做成半真半假的花,放于圆盘上。“鲜花盛放,枯萎,湮灭,刺绣精湛技艺展现的鲜花却可以艳丽留存恒远。”

“我想借助这幅作品歌颂湘绣、非遗的永恒不朽。”刘雅认真地说。

此外,母女二人在湖南图书馆“百姓课堂”讲解、普及湘绣,培训了300多名湘绣爱好者。湘女绣庄还与湖南工艺美院签订协议,作为该院的湘绣实习基地,并已接收4名湘绣专业毕业生来绣庄工作。刘雅还整理、制作了湘绣针谱,“70多种针法,完成了40多种”。

非遗如何发展?做文创产品

10月31日至11月1日,第三届湖南省湘绣艺术节暨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在长沙举行。刘雅和母亲的工作室共送展绣品100余件。

展会上,除了母女俩的精湛技艺令人赞叹外,刘雅开发的湘绣文创产品也大受欢迎,产品脱销。

如何让湘绣更好地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刘雅和母亲绕不开这个难题。

上世纪90年代,柳建新从单位退休后开创了“湘女绣庄”,“开启市场窗口,寻求事业发展”。但她对艺术的追求从来没让位于商业,湘女绣庄一直以二三十人的家庭作坊形式存在。

创作《千鹤图卷》期间,因为完全投入,加上没有其他收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但柳建新仍然不愿变卖作品,或者贴牌加工。前几年,由于市政工程建设,柳建新经营多年、正有起色的两个门店被迫相继拆除,让她一度想放弃湘绣事业。

“因为没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做支撑,单纯依靠工艺为生的湘绣,其生存与发展必然要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刘雅主动寻找现代设计力量与机构,通过现代设计的创意与传统工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出真正有美感、简约而又不繁复的文创产品,来有效开拓消费市场。

        几个月时间,她设计开发出头箍、绣扇、笔袋、毛毡本、围巾、手包、抱枕、钥匙链等文创产品,加上接下来要做的花瓶外包装、手机套,有70至100种,“通过实体店和电商来营销”。

另外,刘雅还尝试借助创意生活美学的产品体验与服务,开发、研制相关手工DIY等衍生系列产品。通过量化生产,继而凭借相对亲民的价格优势和本身高端的艺术定位,开拓市场,推动湘绣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真正实现非遗传承的活化,也让湘绣“更年轻”。

但文创产品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刘雅缺乏资金,也缺少专业设计、营销人才。她希望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对湘绣的投入和帮扶。

“如果不做,就永远没希望,至少我迈出了这一步。”尽管刚刚开始,刘雅还是会坚定地走下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