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乡村没力量?新邵小水村:为救古庵,乡亲们三天豪捐14万! 在邵阳市新邵县巨口铺镇最偏远的小水村,矗立着一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佛教圣地——圆音庵。相传它于明朝正德年间从老邵阳县岸田山崖之下迁建于此,如今是新邵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小水村及周边地区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自上世纪90年代,老一辈山主们曾自发捐工、捐款、捐物修缮前后殿。然而,历经三十余载风雨侵蚀,加之长期失修、道路狭窄崎岖,圆音庵已与现代生活有些脱节,难以保障人们出入的安全和文物保护的刚性需求。若不及时修缮,这座历经数百年的宝刹、珍贵的历史文物恐有湮灭之虞。特别是庵堂后那口千年古井,因周边百姓早已用上自来水而无人打理,面临淤塞干涸的风险。一旦这些成为现实,小水村将如同许多消失历史痕迹的村庄一样,失去它独特的根脉。因此,修缮刻不容缓,工程涵盖公路拓宽、修建停车坪与人行道、清理加固古井、维修殿宇内外等项目。经测算,所需资金高达13.5万余元。这对于毫无积蓄的庵堂而言,无异于一笔巨款。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村里和周边群众的捐款。 起初,包括我在内的山主们,对能否筹集到这笔13万余元的巨款疑虑重重。但结果远超所有人的预期!短短三天之内,仅个人捐资超过500元的总额就达到了135,133元(大规模捐款截止后仍有数位捐款者加入),加上前期小额捐款(低于500元),总额已突破14万元,足以支撑计划的修缮工程!这对我这位长期在书斋搞科研的人来说,不啻于一次心灵的震撼,让我对人民的力量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办成事! 我的第一个感悟是:真正要为人民办成事,就不能过多地为自己考虑;只要真心为人民做事,人民就会倾力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再难的事也能办成。起初,我和筹备小组的成员面临的首要困扰便是“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既非政府或文物部门干部,无法以官方名义行事;与庵堂之间也缺乏正规授权。若被质问“谁让你们出来搞的?”,我们确实难以作答。这种顾虑,在去年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在村群呼吁捐款修缮庵堂前那条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的土路时,我就深有体会。当时第一反应是必须帮助她,公家的事不能让八旬老人独自承担。但转念一想,我缺乏站出来的“名分”。不久,老书记陈善满爷爷找到我,告知村里原先管理庵堂的老人们(都已年过八旬)深感力不从心,恳请他接手。善满爷爷应承下来,但眼前困难重重:庵堂破败亟待修葺;出入道路破烂不堪,已有香客摔倒,急需整修。而这一切都需要钱,庵堂却空空如也。他递给我一份手写的初步预算,约需13万余元,希望我能在群里发动捐款。我出于同样的顾虑,没有立刻应承,但我内心完全认同这些工程的必要性,尤其是修路防摔,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承载数百年历史的文物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当然,我当时的犹豫还有一个重要心结:作为党员,担心被人误解为“搞迷信”。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这些顾虑本质上是私心作祟!真正的共产党员,行事准则应是看这件事是否对党、国家和社会有益,有益就当为!况且,毛主席和习主席都深刻指出,党的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的一部分。群众有需求,党员就应有回应。我虽无职务在身,代表不了党,但身为党员,就应听党话,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破除思想包袱后,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协助以陈善满老书记为首的山主们完成修缮县级文物的使命,并说服了我年近七旬的父亲参与庵堂管理,给善满老书记当帮手。在善满老书记带领下,在家的山主们多次开会,细化方案,明确分工,询价比价,繁琐的筹备工作逐一落实。随后,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将热心文物保护的村民及在外乡贤汇聚起来,正式发起捐款倡议。正如前文所述,群众的捐款热情如潮水般涌来,我曾经的忧虑,被证明完全是杞人忧天。 我的第二个感悟是:小水村及周边的人民,是朴实而伟大的。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深沉而真挚,他们的行动团结而有力。
正如我在捐款截止时所感叹:“这次捐款,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小水人及周边的朋友们是多么淳朴善良,多么团结一心!捐款者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却在公共事业上毫不吝啬,慷慨解囊!拥有这样的乡亲,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骄傲!”
我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我深受小水及周边人民恩惠。第一次是2017年下半年,为山上两个村民小组修通水泥路资金短缺时,小水村的老百姓纷纷解囊,几千、几百地捐款,那份雪中送炭的大爱,我永生难忘!许多人若非因此,或许此生都不会与我加微信联系。这一次,为圆音庵修缮募捐,乡亲们再次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短短数日便凑齐了工程款。有好友对我说:“教授有号召力啊。”
但我深知,这不过是鼓励之词,绝非根本原因。根本在于,捐款者与我怀揣同一个梦想——把家乡和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并甘愿为之付出。他们支持我,就是在支持他们自己心中的愿景。正如我在微信回复朋友所言:“主要是你长期主持助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公益氛围,润物无声。我哪有什么号召力?是大家心中都怀揣着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我们只是顺应了这份共同的心愿!” 我撰写此文,正是为了向伟大的小水村及周边人民表达最深的敬意与谢意。他们中许多人与我素不相识,是支持家乡建设的共同心愿让我们在微信上相逢。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复一日辛勤劳作,收入微薄,却舍得为集体事业捐出上千元;他们中的外嫁女儿,听闻娘家需要建设资金,即使自家并不富裕,也毫不犹豫地慷慨相助。他们中有花甲老人,有壮年的老板或打工人,也有年轻的打工仔和创业者。就在我提笔之际,由陈盛邦同志组织、坚持了11年的助学活动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与传播,这同样是属于小水村及周边人民的荣光!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陈善毛董事长的鼎力支持,每次我投身公益事业,他总是我第一个想到并能第一时间给予最大帮助的人。还要特别表扬小水16组的00后创业者曾庆霆!他刚加我微信,便转来12345元。我惊讶道:“兄弟,捐这么多?” 他淡然回复:“小小付出,愿家乡越来越好!” 是的,正是这句“愿家乡越来越好”的共同理想,催生了伟大的行动,也造就了伟大的人民!在众多转账留言中,最常见的一句是:“XXX,为家乡的事业辛苦了”。其实,我不过做了些收款的工作,何谈辛苦?但为了家乡的事业,这确实是你我共同的目标与梦想!小水村及周边的人民,是伟大中国人民的缩影;小水人对家乡的爱,正是对祖国赤子之心的组成部分。正是源于千千万万人民对祖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中华民族才能在历经磨难后,一次次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陈明松(陈扬松) 2025年6月19日晚于长沙 作者简介:陈明松,湖南新邵人,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移动机器人导航,助老机器人多传感器融合跟随、健康检测等技术研究,科研理想是通过将机器人技术应用至助老领域,为天下所有老人提供服务机器人优质产品。已经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申请/获批发明专利60余件,其中已经转化14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校长拔尖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评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4人次。 |
|手机版|盛世湘黔网
( 黔ICP备19009883号-1 )
GMT+8, 2025-7-11 03:31 , Processed in 0.0490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