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金黔文化 查看内容

鹿冲关森林公园里,藏着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秘密

2022-6-15 21:37|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2414 |原作者: 唐怒娇|来自: 天眼新闻

摘要: 6月13日,贵州省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2022年全体会议上获悉上,近年来贵阳市顺海林场以鹿冲关公园地母洞遗址和文澜院为阵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为此,贵州省生态文化协会授予了贵阳市顺海林场 ...

       6月13日,贵州省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2022年全体会议上获悉上,近年来贵阳市顺海林场以鹿冲关公园地母洞遗址和文澜院为阵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为此,贵州省生态文化协会授予了贵阳市顺海林场贵州省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称号,这也是我省第一个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接下来,记者将带您走近地母洞遗址和文澜院,一起了解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考察文澜书院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情况。

      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千百年来,从每棵树的种子起始,经过长年修炼,终练就巍峨的姿态,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如今,它成为人们疗愈身心的场所,当人漫步于林间,遇一溶洞前驻足、仰望,在那永恒的瞬间,或许溶洞也期待,有个谁能够读懂它、倾听它的往事……

       2020年央视纪录片《战火下的国宝》中揭秘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秘藏贵阳的历史,其中一张历史照片,引起鹿冲关森林工作人员的注意,从而挖掘出这段厚重的历史。

       一张老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人的风采,更是一段故事见证。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皇帝诏令聚全国之力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人类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丛书汇集了先秦至清乾隆中期,中国历代主要典籍36000余册,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分为经、史、子、集四个大类,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卷帙之浩繁,亘古未有。《四库全书》耗时十四年,方才告具,成书后共分别誉抄了七部,有四部存放在北方,史称“内廷四阁”,有三部存放在江浙,史称“江南三阁”。

       岁月变迁,接下来的200年间,国家遭遇列强入侵,战乱不断,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四库全书》也经历了同样坎坷曲折的命运,七个藏书楼被毁掉三个,《四库全书》只余三部半,其中有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聚散离合经历最富传奇色彩。

       文澜阁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边的圣音寺,文澜阁《四库全书》自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后陆续颁发,至嘉庆初年搬起,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7年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经有识之士苦心搜罗,官民合力重建文澜阁,并经过前后近40年的三度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成完毕,劫后重生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具备了独特的文献价值。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存放于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受到严重威胁,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1937年8月4日,140箱库书从杭州出发向西转移,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5省共2500多公里的漫长路程,于1938年4月30日深夜抵达贵阳,指定存放于贵州省立图书馆。

      由于当时图书馆馆舍简陋,不宜保藏珍贵古迹,国民贵州省政府下达训令,省政府购买了贵阳市威清门外张家祠堂用于储藏库书。1939年2月4日,日军轰炸贵阳中心城区,危及存放于张家祠堂的库书,同年4月8日,库书紧急转运到贵阳北郊大山深处的地母洞。

       地母洞虽是良好的天然书库,但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驻守艰难,地母洞库书管理员和义工警卫一道,不畏艰险,不辞辛劳,长期驻守,严格履职,确保国宝万无一失。

       贵阳气候多于潮湿,酷输入藏后防水防潮极为重要,1939年9月首次对库书进行曝晒,效果显著,之后秋季晒书成为定制,1942年之后春季加晒一次,形成每年春秋晒书制度。在政府文教界人士及地母洞周边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地母洞安然度过5年零8个月的战争岁月,国宝典籍得以幸存。

      1944年11月因日寇犯黔,库书被领迁往重庆。12月8日库书起运离开贵阳,抗战胜利后,在外漂泊近9年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于1946年7月重返西湖孤山藏书楼。

      贵州山地护佑了文化根脉,文化之花也在这块土地上盛开。抗战时期各界人士颠沛流离,贵州各地敞开大门,热情地接纳了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大厦大学、湘雅医学院等23所院校内迁办学。众多文化名人和科学家相继来到贵州,开展科研活动,从事文艺创作,若干重要成果在贵州山地中孕育产生,监护《四库全书》运抵贵州的浙江大学在黔地办学的七年中成果辉煌,被盛赞为“东方剑桥”。

      文化西迁,让贵州获得一次文化教育大发展的契机,省内多所高校由此次创立,高等教育、科研活动蓬勃展开,诸多地方文献得以汇编,贵州文教事业由此得到重大发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贵州在危难时刻挺起脊梁,撑起民族大厦的重任。

      文化精英以知识反哺贵州,形成现代文明与贵州文化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大会合。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地母洞保存期间,贵州文化精英借此良机,到地母洞抄录库书中贵州风土人情相关记载,用于修篆民国《贵州通志》,填补部分史料空白,丰富了贵州文献,厚植了本土文化。

      当年贵州大学张延休校长,拟组织选抄《四库全书》中“西南文献为外间未经刊印之孤本”并列出相关典籍目录103种,惜因库出移渝未果,如今据此目以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影印的线装本典籍,完整陈列于贵阳地母洞文澜院第三展厅二楼,告慰着近80载前贵州读书人的拳拳之心,为这段文军入黔之旅打上圆满句号。

       国宝守护的意义,不仅是器物书卷的保存流传,更重要的是它承载延续着历史文脉和中华文明,构成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

      时至今日,行至山中,天高鸟飞,峰峦重叠,忽见白墙黑瓦,这里便是战时藏书的地母洞——文澜阁。回望鹿冲关森林公园文澜阁《四库全书》一藏贵阳的这段历史,地母洞见证了文化典籍的磨难与新生,也见证了贵州文化教育的萌发和勃兴,它和那段历史一同载入史册,地母洞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址,它的存在令人警醒,它让我们回眸过往的同时展望未来,提醒我们牢记历史、立足当下,守文化之重、创时代之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怒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