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湖湘文化 查看内容

《宋史》所见“梅山”核心区域考论

2022-5-8 22:15| 发布者: cnxqw| 查看: 40456 |原作者: 胡克森|来自: 邵阳文艺评论

摘要: 摘要:《宋史·蛮夷列传二》所说梅山四至的“西抵邵阳白沙寨”中的“白沙寨”在现今邵阳市城步县威溪镇区域内。白沙寨设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当初为封禁梅山瑶民而用,后成为宋代开梅山、征收梅山瑶民赋税的地界 ...

     摘要:《宋史·蛮夷列传二》所说梅山四至的“西抵邵阳白沙寨”中的“白沙寨”在现今邵阳市城步县威溪镇区域内。白沙寨设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当初为封禁梅山瑶民而用,后成为宋代开梅山、征收梅山瑶民赋税的地界标记。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时,宋廷临时设置新化县管理梅山,熙宁六年(1073)对该区域重新规划,将其一分为三:上游段划归武冈,新设武阳、关硖、城步等寨作为特殊的县级派出机构,对其行使行政管理权限;中游段仍属新化;下游段新划出一个安化县。

关键词:《宋史·蛮夷列传二》;梅山核心区域;白沙寨;一分为三

 

一、问题的提出
古代“梅山”的区域范围,可以说是有关梅山文化研究中讨论最为热烈、意见分歧也最大的一个话题。三十多年来,有相当多的学者参与该话题的讨论。著名民俗学家、地方史专家马少侨先生是最早提出和参与讨论这一问题的学者。他在《梅山蛮与梅山教》一文中引用了《宋史·蛮夷列传二》“梅山峒蛮”记载章惇熙宁五年(1072)有关古“梅山”地域最原始的划分依据:“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1]并以道光《宝庆府志·大政纪》和明《肇域志》加以佐证,最后得出结论:“梅山溪峒的中心是现在的安化、新化两县,旁及桃江、涟源、冷水江、新邵、隆回、洞口等县的部分地区。”[2]与马少侨观点大同小异的还有卢智朗、易永卿和张式弘等,其观点分别见《“梅山”今考》[3]《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4]《梅城是梅山文化发祥地中心》[5]等文。
对梅山核心区域讨论持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陈子艾、李新吾等,他们提出:北宋时的古梅山峒区域应包括雪峰山全区上中下三段的全地域,大致包括今天长沙市的宁乡县西部;益阳市的桃江、安化两县;常德市的桃源县南部;娄底市的娄星区及由东向西的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辰溪县,以及溆浦县东部;邵阳市北部的新邵县,西部的隆回、洞口两县和绥宁县的西北部地域[6]。陈、李两人是通过实地考察,即田野考古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很有参考价值。当然,如果能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再结合《宋史》的文字资料分析就好了。
综合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观点,即北宋开梅山时只划有两个行政区域:新化和安化两个行政县的建制,所以梅山区域就是以新化和安化为核心区域,至于其他一些区域范围,只是因为宋代及其后各朝代,这两个县域比现今的管辖范围大得多而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马少侨先生。后来诸多学者的观点都是在马老论述基础上的补充,即使是史料的引用也没有在马老的基础上有太多突破。
在以上诸位学者中,相对接近历史真实的应该是陈之艾、李新吾的看法,但他们论证的范围还不是很具体,主要是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笔者认为,宋代开梅山后,并不是只将其划归新化、安化两个县级行政区域,而是一分为三,即划归三个行政区域管辖,还有一个就是武冈。因此,宋代梅山的区域范围环绕整个资江流域的雪峰山脉,其中上峒梅山的区域范围囊括了现今城步、新宁,武冈西部、西北部的一大片地区,以及绥宁的大部、洞口的西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山区。上、中、下三峒梅山有大小两种说法,前文所列举的民间说法主要流传在新化和安化,属于梅山腹地的小范围说法,并不能代表整个梅山地区的民谚流传。因此,为了将这一问题引向深入,我今天就《宋史》中所见梅山区域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梅山文化”的研究同人。

二、《宋史》所记西抵邵阳的“白沙寨”到底在哪里?
对梅山在宋代的区域问题,相持不下、争论最多者当数《宋史·蛮夷列传二》中的“西抵邵阳白沙寨”一句,这也是确定梅山区域的直接证据。那么,宋代这个“白沙寨”到底在哪里?马少侨没有指出“西至邵阳白沙寨”中“白沙寨”的所在地。卢智朗提到了《宋史》
记载梅山区域的“四至”对应现今的地区是:宁乡司徒岭在今安化高明乡境内;邵阳白沙寨在今隆回县境;益阳四里河,即今桃江泗里河镇;湘乡佛子岭,今名失考[3]。罗白云即认为:“东起宁乡司徒岭”就是距梅城四十多公里的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即今邵阳市新邵县的白溪镇地域内,离梅城西南约六十公里;“南止湘乡佛子岭”在今娄底市的伏口地域内;“北界益阳四里河”即今桃江县的泗里河镇地域,距梅城北约五十多公里[7]。周探科认为宋代“白沙寨”在隆回司门前镇的可能性最大[8]。以上三位学者关于梅山“四至”的看法,其中“三至”并无大错,也从未有人提出太多异议,但他们有关“西抵邵阳白沙寨”现今地址的说法,史料和实物证据均不足。
卢智朗说邵阳白沙寨在今隆回县境,没有提出太多证据。而罗白云说这个“白沙寨”是今新化县白溪镇,即太平兴国二年(977)翟守素所设的五寨中的“白沙溪”的证据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太平兴国二年(977)翟守素平梅山乱后,只在邵州(主要是武冈)和长沙宁乡设过军事寨堡封禁梅山瑶民。以北宋曾公亮署名撰写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提到太平兴国二年(977),翟守素在邵州所设十五寨中有“白沙寨”,并提到邵州所设十五寨原因:“湘南有梅山洞,连数州界。开宝中,江左用兵,乘间寇武岗;暨宋初,抄盗不止,命将平讨,置十五寨守之。”[9]同时又说“武冈县寨”的设立是“旧城置寨,控梅山洞口。开宝、太平兴国中,梅山洞左甲首、右甲首寇寨城,发潭州兵平之”[9]。《武经总要》还记载了“宁乡县七星寨”的设置目的:“宁乡县七星寨,在宁乡县地,控梅山洞口,太平兴国中置,以制蛮獠。”[9]这就与《宋史》“梅山峒蛮”条的记载相印证①。说明太平兴国年间翟守素平定梅山之后,在梅山的南出口邵州设置了十五个军事寨堡,这十五个寨堡绝大部分设在被瑶民冲击最大的武冈地区,只有极少数设在邵阳县,而在长沙方向设置了宁乡的七星寨。太平兴国年间,北宋朝廷并未在新化设立军事寨堡。当然清同治十一年(1872)所修《新化县志》有“梅山蛮,太平兴国六年发潭州兵击破之,置五寨以控御诸蛮”[10]的记载。其实,新化设寨,《大明一统志》就有记载,该书卷六十三《宝庆府》“新化县”条:“宋以县之大,猺洞地,置为五寨。熙宁中置新化县,属邵州。”[11]981至于新化五寨具体的寨名,《宋史·地理志四》“新化”条下有小注:“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县。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云溪五寨。”[12]2200说这五寨是开梅山之后设置的。《大明一统志》这条史料说得更明显,因为新化县管辖面积宽,又是“猺洞地”,所以设置五个这种寨级基层组织来协助管理。说明这五寨不是太平兴国年间为封禁瑶民的军事寨堡,而是开梅山、新化县建立之后具备文武双重功能的基层行政组织。说县域面积太大,当然是只有开梅山、新化成为一个县之后,才因县域面积太大,要设置一些基层行政派出机构来协助管理。如果是太平兴国年间,没有新化县,怎么有县域面积大的可能呢?而且,为封禁瑶民所设置的寨堡,主要是考虑溪峒出口的多少,而不是考虑其面积的大小。而《宋史·地理志》提到的新化五寨也没有一个叫“白沙寨”的。
北宋在安化县确实也设置过军事寨堡,但明确记载是太平兴国二年(977)翟守素所设的,只有一个七星寨,前文已引。这个七星寨及其设置七星寨的司徒岭开梅山之后划归了安化县,《宋史·地理志》还提到熙宁六年(1073)废掉的“首溪寨”[12]2199,是一个军事寨堡,设于熙宁六年(1073)以前,但不知何时所设。至于其他三寨可能是章惇开梅山以后所设。当然,安化所设五寨,《大明一统志》中说是太平兴国年间所设。该书卷六十三“安化五寨”条说:五寨“俱在安化县。曰梅子口寨……曰七星寨……曰首溪寨……曰白沙渡寨……曰游浮寨。五代时梅山蛮獠为边患,宋太宗讨平之,因立五寨以防御焉”[11]975。明确说这五寨设于太平兴国年间。但《武经总要》却没有关于太平兴国年间设安化五寨的任何记载。因此,从史源学的角度来看,《武经总要》更具权威性,因为《武经总要》是仁宗朝编撰的,且《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撰的军事著作。当然《大明一统志》也是官修史书,但毕竟所修时间晚了四五百年,史料的权威性不如《武经总要》。而且,梅山蛮瑶侵扰的主要区域是武冈和长沙,《武经总要》也记载了邵州武冈和长沙宁乡设置的寨堡,邵州所设十五寨都记载下来了,宁乡的七星寨也记载下来了,如果安化也设有其他寨堡怎会不记载呢?如果说,平时建立的寨堡不记载还有可能,但作为刚经历了一场重大战役、朝廷又下达了针对梅山瑶民设置“禁不得与汉民交通”的军事寨堡,作为由全国最高军事长官领衔修撰的军事著作对此会有所遗漏吗?那么,有可能是《大明一统志》将开梅山之后在安化设置的五寨当作太平兴国年间设置的。总之,无论是新化还是安化,在太平兴国年间,除在长沙宁乡设立过一个七星寨外,没有设置过其他军事寨堡。
当然,仅仅从《武经总要》“邵州十五寨”这条资料来看,确实还存在一个证据链条不能闭环的问题,因为《武经总要》说“白沙寨”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9]374。武冈和城步均在邵州的西边。但我以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古书对方位和距离的记载,不准确的很多,即使是对同一处地方,不同的史志书记载的方位也有很大不同;至于古代对距离的记载,不是经过科学测量的,而是凭印象,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武经总要》是否在白沙寨的方位问题上有误,在现存被发现的原始古籍中,太平兴国年间“邵州十五寨”的原始记载,仅此一处,无法进行比对,但《宝庆府志·形胜纪一》有《武经总要》十五寨具体地址的考证,说“白沙寨”在“今城步上七都”[13]909。而《宋史·地理志四》“武冈军”的武冈县下小字注中有“熙宁六年,废白沙寨”[12]2201的记载,城步在宋代属武冈。很明显,邓显鹤认为《武经总要》中的“白沙寨”就是《宋史·地理志》中所记的“白沙寨”。尽管如此,我们还可进行综合考察,综合考察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太平兴国二年(977)的设寨目的,二是熙宁六年(1073)的废寨原因,看二者是否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太平兴国年间的设寨目的,《武经总要》讲是为了护卫武冈,这是《宋史》记载印证了的。既然设立军事寨堡的目的是护卫武冈,那么这些寨堡大多必须设在武冈县城周边或武冈县域之内,才能起到护卫武冈县城的作用。
下面再谈第二个问题,熙宁六年(1073)为何要废掉“白沙寨”?废掉封禁性的军事寨堡是神宗时期开发西南溪峒地区,当然包括开梅山的一个重大举措。“开”梅山,就是要废“封禁”,即废除原来阻止瑶、汉交往的封禁性的军事寨堡,设置专门用来管理新归化的瑶民的具有文武双重行政功能的基层机构,将其纳入宋王朝的管辖范围。而在宋代的各种原始史料记载中,“白沙寨”只有这一个,至于其他的“白沙寨”都是出自明清以后的二手、三手资料。那么,熙宁六年(1073)废掉的这个武冈县属下的“白沙寨”,不是《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白沙寨”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对比辨析史料,进一步探寻太平兴国二年(977)设置的“白沙寨”在哪里。先看前引《宋史·蛮夷列传二》有关梅山区域位置的两条史料。这两条史料都讲到了梅山的“四至”,过去的研究者没有将其结合起来进行比对分析,各自引用利于自己看法的那一条进行解读,并没有去解释为何《宋史》作者既说梅山南接邵,又说梅山的西至在邵阳白沙寨。先看第一条:“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1]14196其实,这一条史料只是一个宏观性的介绍,没有指出具体的分界标记。从行文的格式可以看得出来:第一句说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接着就介绍梅山的大致区域范围,这是一种宏观的概指范围,当然是正确的。从大范围看,邵州是梅山的南边,即上梅山,也可以说是南梅山。有些学者将这条史料的有关措词硬性地套到后世的行政建制上,说“梅山”是“居其中”的地区,因此,无论是潭州、邵州,还是辰州、鼎州、澧州,都不是“梅山”的核心区域。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里说的“四至”是指当时宋皇朝所控制的行政区域。因为,梅山峒蛮所居地区不属于北宋控制,所以,它的东南西北“四至”必有一个对应的行政区域。这怎能与开梅山之后的行政区域相混淆呢?下面我们再看第二条史料,即前文已引载有“西抵邵阳白沙寨”的那条史料。这条史料,虽然也是讲梅山的“四至”范围,但强调的是“四至”的具体地理分界标记,这是开梅山时朝廷对梅山瑶民收租纳税的依据,必须具体化。在这“四至”标记范围内的具体人口、土地属于这次新纳税的范围,区域界限必须明确,不能泛指了事。所以其西至有一个具体的界标:即太平兴国二年(977)所设置的在邵州的白沙寨就成为梅山西至的标识。这个白沙寨在梅山的西边,更是邵州的西边。因为邵阳处于湖南的西南面,有些县市偏西边,有些县市偏南边。而这两条史料无论指西还是指南,都是邵州范围之内。这就很清楚,这个古白沙寨在邵州的西部范围,即现在邵阳市西部的县市,而武冈就是宋代西边的县。因为,宋初邵州就只管辖邵阳和武冈两个县,邵州最西边的县当然就是武冈县了。这个太平兴国二年(977)设置的军事寨堡,是用来封禁梅山瑶民的,到熙宁年间开梅山当然就要废掉了,所以,《宋史·地理志四》“武冈军”条的武冈县下有“熙宁六年,废白沙寨,置关硖、武阳、城步三寨”[12]2201的小字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这个熙宁六年(1073)废掉的白沙寨,在武冈县域,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梅山“四至”中的“西抵邵阳白沙寨”的白沙寨。这里的“邵阳”是“邵州”。也就是说,原梅山“西至”的白沙寨废掉了,但增设了武阳、关硖、城步三个寨。这个寨堡的一废三设是有着重要的逻辑关系的,即废的是封禁性的军事寨堡,新设的是具有文武双重功能的行政基层组织。宋代熙宁年间废掉这么多的旧寨,《宋史》都不记,为何偏偏要将这个“白沙寨”记载下来呢?因为,这个“白沙寨”是太平兴国年间汉、瑶划分的重要的地理界标,废掉了,必须给以明确记载。再就是,废掉的白沙寨与新建武阳、关硖、城步三寨记载在一起,就说明废掉的旧寨与新建三寨中任一寨的距离不会太远。废掉的旧寨与设置的新寨相距几百里,这不合逻辑。而白沙寨旧地,即今威溪镇白沙村离熙宁六年(1073)所设城步寨(今城步县城)的直线距离约三四十公里。从地理方位来看,城步属于现今邵阳市偏西部的县市之一,符合前文提到的古白沙寨在现今邵阳市西部的逻辑推理。而修撰于嘉庆时的《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六一《宝庆府二》“关隘”条中有一个“白沙寨”,下有小字注:“在武冈州西南,近威溪,《宋史·地理志·武冈》:‘熙宁八年,废白沙寨。’”[15]18314修撰于清代的《湖南通志》也有完全相同的记载[16]828。这又与前引《宝庆府志》对“白沙寨”等十五寨的考证相印证。这里“熙宁八年”之“八”应该是“六”的传写之误。因为,这里说资料来源于《宋史·地理志》,而《宋史·地理志》记载说白沙寨是熙宁六年(1073)废掉的。至此,“西至邵阳”的“白沙寨”的考证已经完成①。

三、开梅山后,宋廷将其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三?
宋廷开梅山后,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怎样的行政规划?《宋史·蛮夷列传二》说宋廷开梅山,对其符合征税的土地、人丁造册登记之后,“乃筑武阳、关硖二城,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城隶邵州”[1]14197。这是熙宁五年(1072),即开梅山的当年,宋朝廷设置新化县临时管理梅山的山区。由于是临时管理,新化县的范围就非常大,即包括梅山的整个区域。这一年,宋廷还修筑了武阳和关硖两座城。这里说,其中的山地部分,即所谓的“梅山”,全部归属新化县管辖,为此新筑的两座城(关硖、武阳)不归新化县管辖,而隶属邵州,说明整个梅山的山地和这两座城都属于新开化地区。这明显是一种临时安排,到熙宁六年(1073),朝廷对梅山进行了重新规划。
熙宁六年(1073)朝廷对梅山地区重新规划的史料见《宋史·地理志四》“潭州”条和“武冈军”条。“潭州”条下有“长沙郡”,并说长沙郡下设十二县,其中有“安化”县,小字注:“熙宁六年置。”[12]2199但《宋史》卷十五《神宗纪二》却说章惇开梅山的熙宁五年(1072),置安化县[17]282。《续资治通鉴》与《宋史·神宗纪》记载同[18]1732。这里的“安化”是“新化”之误。因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二《神宗纪》“熙宁六年”也有“是月(正月),置潭州安化县”[19]5897的记载,与《宋史·地理志》记载完全相符,说明《宋史·神宗纪》与《续资治通鉴》记载是错误的。所以,中华书局出版《续资治通鉴》时,点校者将“安化”改正为“新化”。也就是说,章惇开梅山的当年,朝廷只设置了新化县对梅山进行临时管理,安化县是第二年,熙宁六年(1073)从新化县析分出来的一个新县,是朝廷对梅山地区下游段部分的重新规划。这是以前研究者认为梅山地区就只划分了新化和安化两县的依据。其实,梅山地区在下游分出了安化的同时,上游有更为重大的规划,史料记载更多。《宋史·地理志四》“武冈军”条:“崇宁五年,以邵州武冈县升为军。县三:武冈,绥宁,临冈。南渡后,废临冈,增新宁。”[12]2201又前文提到,在武冈县下还有“熙宁六年,废白沙寨,置关硖、武阳、城步三寨”的小字注。也就是说到熙宁六年(1073),朝廷将前一年修筑的关硖、武阳两座新寨,连同城步寨一起划归武冈县,用来行使对上游梅山地区的管辖权。原先设置的军事寨堡是为了阻止梅山瑶民与汉民交通,开梅山后,封锁梅山瑶民的禁令已经解除。《宋史·蛮夷列传二》说:绍兴三年(1133),有臣僚说“兼武冈所属三县,悉为徭人所有”[1]14197,说明开梅山后瑶民从原白沙寨等关口大量涌入武冈地区,这从反面说明太平兴国年间设置的军事寨堡确是为禁梅山瑶民出入的,而开梅山之后,废白沙寨就是让其自由出入。而所设新寨行使的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控扼功能,而是加强对瑶民的控制和管理的文武双重功能。
既然新设寨的功能已经改变,寨址当然也要跟着变,就是新寨必须设在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带,因为作为一个基层行政机构,还有一些配套设施,不可能如军事寨堡一样,设在狭窄的关卡处。所以,离原来白沙寨旧址南向几十里的原武攸县县治就成为新设的城步寨,然后分别是武阳寨和关硖寨。城步、武阳和关硖的地势远比原白沙寨开阔,这些寨后来均发展为商业集镇,这完全符合宋代废寨再设新寨的地理逻辑因果关系。正由于设寨的功能已经改变,而关硖、武阳二寨设在原梅山域内,是为了加强对梅山瑶民的行政管理的,所以后来虞允文提出撤销这两个寨的建制,将其升为县级行政机构:“其关硖、武阳等寨设巡检二员,徒费稟禄。以臣所知,宜复临口寨为县,则徭蛮易于制服,汰去冗员,则官稟亦无虚费,实边郡之利也。”
下面我们来谈谈宋代“寨”的功能演变史。宋代的寨堡机构在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演变。北宋初期的“寨”只是一种纯粹的军事据点,一般设在少数民族集中的要害之地,但神宗之后,就开始演变为一种特殊的基层行政建制,具有文武双重的行政管理功能。这是北宋朝廷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将其与内地汉民进行同样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宋史·蛮夷列传一》记载说湖北提点刑狱赵鼎提出在开梅山后,“创立城寨,使之比内地为王民”[1]14180。也就是说,建立这种寨堡,其目的是促使西南少数民族转化为“内地王民”,是一种针对新收复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行政制度创新。和丽霞就提到:北宋在西南地区的寨堡,从最初的军事据点,“到神宗以后演变为具有军事控扼、听诉判案、税收、博马关易、交通传送、安抚蛮夷等多功能一体的基层管理机构”[20]。北宋这种寨堡机构,其行政级别略低于县,归县管辖。如熙宁六年(1073)设立的关硖、武阳和城步三寨就是由武冈县管辖。说神宗以后的寨是一级行政建制,是因为这种寨还设有专门的朝廷官员———“寨官”。如前引《宋史·蛮夷列传二》记载乾道六年(1170),虞允文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就提到“寨官”一词,还提到“关硖、武阳等寨设巡检二员”。这些寨官主要属于文官编制,武官称寨将。再就是,如有必要,寨可以升格为下县;反过来,下县也有可能降格为寨。虞允文的奏章中就提到绍兴三十年(1160),为减冗员,朝廷曾将临冈县降格为临口寨。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应将临口寨再恢复为临冈县建制[1]14192。而在《宋史·地理志四》“武冈军”条下记载就说临冈县属于下县建制,小字注释:“(元丰)八年,建临口寨。崇宁五年,改寨为县,隶武冈军。”
所有这些都说明:神宗以后的寨是一种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行政政权,是宋代神宗以后针对新收复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行政管理创新。熙宁以后在梅山地区设置的这些“寨”实际就是这些县在新收复的蛮夷地区设置的派出机构。新化县由于县域面积宽,加之又都属于原梅山新收复地区,所以要设置五个派出机构,即五个“寨”;而武冈县是个古县,其只是一部分地区对梅山瑶民进行管理,所以共设四个这样的派出机构,即城步、武阳、关硖和山塘寨四寨,设在一条线上,让其行使对当时这一带,也即现今城步、武冈、新宁、绥宁和洞口等地的西边、西北边的广大地区的管理。城步、武阳和关硖三寨设于熙宁六年(1073),另一个山塘寨设置的确切时间不可考。熙宁六年(1073),宋廷在武冈新设置的武阳、关硖等寨级行政机构为这些地区后来升格绥宁县、临冈县提供了条件。
综上,经过对宋代有关史料比对辨析,宋廷对梅山的收复和管理是分两步进行的:宋廷于熙宁五年(1072),即开梅山的当年,将刚收复的梅山地区划给新化县管辖;接着于熙宁六年(1073)对梅山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重新规划就是将下游划出一个安化县;上游部分,即武冈县,在撤销了白沙寨后,新设立关硖、武阳和城步三个寨的建制。这样既加强了对梅山瑶民的控制,同时行使了对瑶民的行政管理职能。这样,熙宁五年(1072)宋廷临时设置的新化县管理的梅山地区,到熙宁六年(1073),其行政机构就一分为三了:梅山的下游段分置出一个安化县,划归潭州长沙郡管辖;中游段新化县的部分不变,依旧属邵州管辖;上游部分划归武冈县管辖,具体管辖的基层单位是城步、武阳、关硖、山塘四寨。正由于此,武阳、关硖两寨的兴废与后来的莳竹县、临冈县以及绥宁县、新宁县的兴废呈对应关系。再过三十三年,到崇宁五年(1106),武冈县由于所管辖面积太宽、管理难度大、地理位置重要而被升格为“军”。那么,熙宁六年(1073)宋廷对梅山的重新规划,上、中、下三段实际各属一个大的行政区划,即武冈军、邵州和潭州。
宋廷将梅山一分为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五《神宗纪》“熙宁六年”条有记载:“章惇言:‘权发遣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蔡烨元奏梅山利害及措置梅山、武冈猺人,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丁七万九千八十九口,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起税租及修筑武阳、关硖寨。’”[19]5956说明宋廷开梅山所得人口、土地是包括了上游的武冈的。这里将梅山与武冈分列,是因为北宋前梅山瑶民一直生活在资江流域中下游,此问题后面有更为详细的讨论,此不赘。《宝庆府志·大政记二》也提到了北宋朝廷熙宁六年(1073)在记载了新收复梅山的户口、人丁和田亩的登记造册后,说:“以新化隶邵州,以安化隶潭州,又招怀武冈蛮三百余族,蛮户数万,岁输米以万计,纳其所畜兵杖,以其地建二寨,曰武阳、关峡,亦隶邵州。”下有小字注:“按:二城皆在今绥宁。
《宋史》言之于‘梅山峒蛮’下未析。今据刘挚撰蔡煜墓志。”[14]134这条史料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一原始资料的印证,再加之出自刘挚所撰蔡煜(烨)墓志,也有原始资料的价值。这两条资料均说明宋廷将新收复的梅山划分为上、中、下三段的历史事实。《宝庆府志》所说的“《宋史》言之于‘梅山峒蛮’下未析”,是说《宋史·蛮夷列传二》的“梅山峒蛮”中没有将武冈对梅山上游地区的行政权属明确记载下来。其实,正史的记载是很简略的,许多史实需要后世史学研究者去认真辨析才能搞清原委。因为,《宋史》也只是在《地理志》中说,安化县建于熙宁六年(1073),没有其他史料说安化县是从新化县中析出来的。但《地理志》中也提到熙宁六年(1073)在废掉白沙寨的同时,增设城步、武阳和关硖三寨,还有一个山塘寨,都属于武冈县管辖。《宋史》对武冈与安化的记载是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的。两条有关梅山上、中、下三段划分的原始依据,又反过来佐证太平兴国二年(977)在邵州所修建的“白沙寨”就是《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的“白沙寨”,从而使其形成证据链条的闭环。如果作为梅山“西至”的“白沙寨”不在武冈,武冈瑶民又怎会被北宋朝廷统计进入新收复的梅山户口、人丁之中呢?
我们弄清了宋廷将梅山一分为三的史实,那么,梅山上游段和中游段的分界线在哪里?这就是宋代武冈与新化的分界线。这里我们只能根据地方志以及历史沿革来分析其管辖范围。从历史沿革来看,洞口只是在西晋武帝时建立了一个建兴县,唐武德七年(624)撤销建制并入武冈县后,直至1952年才从武冈析出建县。隆回北自宋至清一直属新化县域。那么,可以猜测,上游段的分界线大致应在洞口与隆回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说,现在城步的一部分,武冈、新宁的一部分,绥宁的大部,洞口的江口、溪、月溪、大屋、山门、桐山,即洞口的西部和西北部的一大片乡镇,都属于古梅山的区域范围,即上峒梅山的范围。
其实,梅山的区域范围是随着梅山瑶民的迁徙而逐渐扩大的。梅山的最大特征是溪峒山地结构,所以称溪峒梅山。“梅山”是与“峒蛮”“峒獠”连在一起而组词的,而雪峰山脉大都是这种溪峒结构的地形特征。由于瑶民最先居住在资江流域下游,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梅山下游,所以最早称“莫徭”“武陵蛮”“长沙蛮”“湘州蛮”,史书又说其常“寇益阳”等地。在唐代中期以前,史书中一直未有“梅山峒蛮”名称出现,说明这时“梅山”名称还未形成,或者说梅山峒蛮还未发展壮大。唐末开始出现“梅山峒獠”这一称呼,《新唐书·邓处讷列传》有“向瑰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21]5421的记载,而《新唐书》又说向瑰为石门峒酋,澧州人,曾攻陷澧州,杀其刺史等[21]5421-5422,而石门、澧州属于湖南的最北边,甚至不属于资江流域范围。这些都说明所谓“梅山”的历史区域,远不是资江流域,也说明,从东汉到唐代末年,“梅山瑶”这一支脉一直在武陵山脉和资江流域的中下游活动,并呈现缓慢南移趋势。直到五代后晋时期,湖南为马殷所割据,梅山蛮瑶得到长足发展。在东汉到五代这九百多年时间里,“梅山瑶”主要活动地是武陵山脉和资江流域的中下游,与资江上游的武冈地区未有太多接触。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瑶民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其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均已成熟,而上、下梅山及其生活习俗的民谚应该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流传的。“梅山瑶”成熟并日益强大,迫切需要扩充地盘,而其最佳选择毫无疑问就是资江上游的雪峰山脉,所以进入宋代以后,梅山瑶民大举进居资江上游,武冈成为首选,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也受到了宋朝廷的高度重视,梅山更大范围的上、中、下三段区域格局就此形成。开宝、太平兴国年间,梅山瑶民频频寇掠武冈和长沙南北两大出口的汉民,也全面惊动了北宋朝廷,才有了后来太平兴国年间的平乱。神宗登基,重用王安石变法,尤其是推行对西南的开边政策,于是就有了章惇的开梅山,武冈成为梅山地区的重要管理机构,这就有了北宋朝廷有关上、中、下梅山三段区域的划分。而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梅山上游段,武冈三县更成为瑶民的天下。梅山瑶民这种由北往南、由东向西的迁徙路线与宋以后中华民族总的移民迁徙路线相符合。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第4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马少侨.楚辞新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卢智朗.“梅山”今考[J].邵阳师专学报,1998(1):44-47.
[4]易永卿.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3):32-37.
[5]张式弘.梅城是梅山文化发祥地中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3):38-42.
[6]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J].邵阳学院学报,2004,3(4):1-6.
[7]罗白云.中国梅山文化简论[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8]周探科.梅山地域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29(6):5-8.
[9]孙雅芬,于孟晨,贺菊玲,等.武经总要注:上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7.
[10]关培钧,等.新化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11]李贤.大明一统志: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2]脱脱,等.宋史: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黄宅中,张镇南,邓显鹤.道光宝庆府志:二[M].长
沙:岳麓书社,2009.
[14]黄宅中,张镇南,邓显鹤.道光宝庆府志:一[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5]嘉庆重修一统志:第2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李瀚章,裕禄,等.光绪湖南通志:第2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7]脱脱,等.宋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毕沅.续资治通鉴: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0]和丽霞.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寨堡建制及功能演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4):
143-150.
[2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1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原文载于《邵阳学院学报》第二十一卷 第二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