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文化看台 查看内容

杜鹃花绽耀黔中

2020-11-22 20:35| 发布者: cnxqw| 查看: 60947 |原作者: 罗文骅 杜再江|来自: 杜鹃花开

摘要: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杜鹃花生长和盛开的地方。每年进入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在5A级景区百里杜鹃,囊括了世界5个亚属的杜鹃花,竞相怒放,漫山遍野,千姿百态,铺山盖岭,五彩缤纷,俨然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杜鹃花 ...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杜鹃花生长和盛开的地方。每年进入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在5A级景区百里杜鹃,囊括了世界5个亚属的杜鹃花,竞相怒放,漫山遍野,千姿百态,铺山盖岭,五彩缤纷,俨然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杜鹃花绽耀黔中


 

“杜鹃花似海,穹山留异香。”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杜鹃花生长和盛开的地方。每年进入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在5A级景区百里杜鹃,囊括了世界5个亚属的杜鹃花,竞相怒放,漫山遍野,千姿百态,铺山盖岭,五彩缤纷,俨然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千峰叠起嶂,乌金地下埋。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这幅美丽画卷总会让人情不自已,思绪翩跹。

苗族、彝族、白族、汉族等民族同胞聚居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与美丽的杜鹃花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

置身一年一度的“中国贵州杜鹃花节”,总会被杜鹃花的烂漫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多彩所深深吸引。在发达的杜鹃花根系之下,常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一切,正是人文与自然遗产亟待开采的富矿!

            一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生共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精华荟萃的历史文物,精美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这些得天独厚、别具特色、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文化,蕴藏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贵州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生态也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其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民族民间文化缺乏生存的土壤,民族文化传承无以依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自2002年起,由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以行政力量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2002年至2019年期间,多措并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全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召开现场会、举办成果展示、开展优质课评比、编印活动图片集锦,评选了五批106所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免费培训的1000余名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师成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现全省已有5000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工作,各项目学校编写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有民族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技艺等特长的劳动者。

 

            二

 

“一场演出的成功,胜过一个大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原生态唱法,确实非同凡响。不用伴奏、不用乐器,也能唱出这么整齐、这么和谐、这么美好的和声。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期间,由从江县小黄小学吴凤香、吴秋月等9名学生组成的少儿侗歌队,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演出成功后,温总理接见他们时说的话。

这些把贵州大山的侗族大歌带到世界舞台、受到世界人民赞誉的侗族姑娘,正是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如今,这项活动正在全省的广大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毕节市民族中学的校园里,建设了60米长的民族文化长廊,以毕节市7种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为内容,使民族文化长廊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形象教材。

六盘水市钟山区马坝小学把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形式,苗族蜡染、刺绣等技艺引进课堂,不仅培养学生,还培训当地村民,使民族文化从校内发展到村里。

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把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学生每个假期的作业,积极寻求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

“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全国开展最早,成果最丰硕。”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在参加了贵州举行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后如此感叹。

早在20世纪80年代,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部分中小学就开始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验与推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家长支持、社会认可的良好态势,成为当地发展民俗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站在“十三五”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回望,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2年之前,属于自发阶段,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第二阶段:《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全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第三阶段:以省教育厅、省民委在2008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为标志,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逐渐规范化。

自此,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学校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质量由低到高。21世纪初期,全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大约有100所,2005年发展到500所左右,2007年增加到1500所左右,2009年达到4000所左右,至今已达到5000多所。

随着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不断增多,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原来集中于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体育等,逐渐向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曲艺、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戏剧、民族民间技艺、民族民间习俗、民族民间知识等方面拓展。木偶戏、傩戏、八音坐唱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中的内容,相继成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

十多年来,贵州省凡是民族民间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方,均已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伴随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贵州不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步实现了后继有人。

 

            三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战略定位,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民族文化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升了对省情认识的新的高度。

多年来,贵州始终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一重要的“宝贝”得以在时代的洪流中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基础文化、是最底层次的文化,是通俗易懂的最易被人类所接受的文化。

许多老师和学生正是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参与,重新认识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生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在黔中大地的广泛开展,为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为不同民族的学生创造了文化交往交融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师生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通过本次书稿的征集,发现各地各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困难。选取的全省四十所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通过在开展活动中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综合呈现,以期为新的历史时期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寻找出新的共识和路径,共同推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首先,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及其他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成立领导小组,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订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全力与民族部门配合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良好氛围。

其次,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运行机制。要落实责任分工,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人,纳入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情况交流、调查研究、检查督导等制度。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制定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考评办法,鼓励先进,督促后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

最后,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创新机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部门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对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现状、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做到全盘把握、心中有数。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广泛推广,指导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载体、拓展领域,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生机和活力。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此项工程的重要支撑点,全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我们期待着通过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生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这朵美丽的杜鹃花,在黔中大地竞相绽放出时代的耀眼光芒。

 

 

  (本文摘自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杜鹃花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纪实》)

   作者简介

    罗文骅,湖南隆回人,盛世湘黔网总编、贵州智维盛世文化传媒发展公司创始人,贵州省第十届青联委员、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秘书长、贵州省网络文化学会副秘书长,拥有多年主流财经记者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品牌策划经历,发表各类作品数十万字。

 

     杜再江,贵州民族报社编委、首席记者、总编室主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兼职教师,著有大型报告文学《大爱丰碑》《美丽乡村小康路》等,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多次获贵州新闻奖等,系首届贵州报业改革先进个人创新奖获得者,现为多家知名媒体特约评论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